來源:貴州日報 發布時間:2022-6-16 10:0
近日來,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科技特派團技術團長、遵義師范學院教授顏雄整日奔波在深溪鎮高坊村水產基地,向養殖戶們細致講解高密度生態水產養殖技術,在提高生產效益的同時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加快推動紅花崗區特色產業發展。
鄉村振興,科技賦能。
今年以來,紅花崗區積極對接聯絡省、市、區科技特派員深入田間地頭、養殖基地開展農業技術培訓、指導和服務,為農戶提供“一站式”“定制服務”,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
“羊肚菌它不同于其他菌類,對土壤、溫度、濕度的要求極高,必須種植在中性或者微堿性的土壤中,適宜生長溫度在20攝氏度,濕度在70%左右……”
在紅花崗區巷口鎮巷口村苗寨村民組林下食用菌基地里,科技特派員馮勰正對種植戶開展種植技術指導。
近年來,紅花崗區始終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聚焦優勢主導特色產業,提供多維度、全覆蓋的科技服務。
出臺《紅花崗區科技特派員服務管理辦法》,實行行政團長、技術團長“雙團長”負責制,組織20名省市兩級科技特派員與駐點服務鄉鎮、區科技與大數據局簽訂派駐協議書,制定科技特派員、科技計劃項目任務書,定要求、定職責、定范圍、定時限,壓緊各方責任,推動任務落實。2015年至2021年,紅花崗區累計爭取省級科技特派員36名,結合區域主要產業發展方向,幫助企業、合作社、種植養殖戶解決發展過程中碰到的技術難題,并對食用菌、辣椒、精品水果等特色產業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
同時,配套建立年度工作計劃備案、季度工作調研匯報等制度,進一步促進科技特派員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
針對以往人才下沉存在的人力有限、資源有限、作用有限等問題,紅花崗區積極實施共享一個團隊、培育一批產業、創立一個基地、帶出一支隊伍“四個一”工作機制,采取“科技特派員+基地+農戶”組織模式,進一步深化利益聯結機制,大力發展土司貢米、綠殼蛋雞、精品水果等規模經濟和特色經濟,推動農業規模化、市場化、標準化生產,不斷增強農業發展后勁。
為打造一支本土科技服務隊,紅花崗區堅持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重點圍繞林下種養殖、水稻缽苗育秧、腐殖酸螯合肥等技術,“科技特派團”采取導師幫帶、基地跟崗、技能競賽等形式,積極引導大學生、返鄉農民工、退伍轉業軍人、農村青年等參與農村科技創業,“面對面”“手把手”教方子、指路子,有效提升了“田秀才”“土專家”的農技水平。
同時,充分利用貴州省“科技派”智能移動管理平臺,開展線上技術服務,通過該平臺交流答疑、咨詢指導、技術普及。
目前,全區科技特派員開展技術咨詢服務260項,培訓農村實用性人才4000余人次,帶動約2500余名農民興業增收。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杜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