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業投資為何令李克強總理關注
來源:山東物流網 發布時間:2016-7-26 8:27
上半年的經濟形勢,尤其是民營企業投資增速,可謂烏云壓城。但這種形勢之下也并非沒有亮點,比如李克強總理特別重視的“互聯網+物流”就成了冬天里的一把火。
20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提出,物流業是 現代服務業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突出短板。會議提出了發展互聯網+高效物流的若干政策舉措,例如建立標準規范,加快建設綜合運輸和物流交易公共信息平臺等等。
實際上,物流是當下中國經濟的一個妙門,涉及如何打造中國經濟的“小蠻腰”——供給端與需求端之間的低成本、高效率之橋。
李克強在會上重提了一件事。2天前,國務院召集全國31個省(區、市)政府負責人在京開會,繼續研究促進社會投資,——民間投資增速急劇下降頗令人憂心,此會就是繼此前督察組赴各省督查、國務院連續發文要求優化民企投資環境動作的延續。廣東省政府在匯報中說,今年1—6月,廣東民間投資增速達19.6%。這遠遠高于其他省份。李克強詢問,投資增速最快的主要是哪些領域?答:生產性服務業,尤其是其中物流、供應鏈服務。
李克強隨后以此為例,要求參會各地方負責人要抓住機遇拓展新的投資空間。他在7月20日的常務會議上重提此事時說,我國在物流方面仍有很突出的“短板”,發展物流業、降低流通成本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物流業投資有明顯的“正外部性”,即降低經濟運行成本。人生存需要氧氣,企業-產業生存需要利潤。中國雖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是儼然已經成了高成本社會。所以“降成本”成為供給側改革五大主要任務之一,而這其中,物流成本又是跟企業直接相關的。現代物流是流通方式的一場革命,是企業降低物資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外的“第三利潤源泉”。近年來,隨著物流業績效提升,中國社會物流成本從占GDP20%降低到了16%,進步不小,但與全球平均水平相比仍然相對較高,與一些發達國家更是有顯著差距。
物流業是特別便于植入互聯網-物聯網科技的產業。例如“互聯網+物流“方面領軍企業菜鳥網絡已經在智慧物流的路上走了3年多,是國務院此番政策的踐行者。以大數據為依托,菜鳥網絡賦能物流合作伙伴后,通過電子面單、大數據分單等產品,降低了物流業的成本,快遞公司啟用大數據路由分單后,分單的速度從3-5秒每單,下降到1-2秒每單,倉庫分揀效率普遍提高50%以上。此前李克強參觀貴州大數據成果展時,一家互聯網物流企業負責人介紹,他們通過互聯網把全國30萬貨主和170萬貨車司機相聯,打造覆蓋全國的公路物流信息化平臺,降低空駛率達6%;而在河南,一位昔日從事生豬屠宰加工的企業家告訴李克強,他們通過“互聯網+”和眾籌等方式,將空閑的貨車司機組織起來,開展冷鏈運輸,把貨車空駛率從50%降低到了10%。李克強就此總結道:發展互聯網+物流,可以增強物流業競爭力,也能大大降低企業成本、提高經濟整體運行效率。
由于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切入,中國物流業本身的發展也迎來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從國家層面來看,世界銀行發布的報告顯示,在全球物流業競爭力排行榜(Logistics Performance Index)中,歐洲國家表現最為突出,前20名中超過60%的企業來自歐洲,亞洲物流業競爭力最強的國家/地區是日本(排名第十),其次為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中國大陸在全球僅排名第28。總體而言,發展中國家在基礎設施、國際運輸、物流能力、交貨及時性等方面還與歐美等發達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物流業的全球競爭能力遠為落后。但新技術的快速運用有望扭轉局面。例如阿里研究院物流專家粟日此前就表示,我國智慧物流與國際發展處于兩條路徑上:在IT化、信息化方面落后于發達國家,很多自動分揀設備均由德國、瑞士引進;但在DT化、數據化方面,我國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巨大的平臺經濟體量,數據驅動的社會化供應鏈平臺例如菜鳥網絡,都是國際上未曾有先例的智慧物流創新。
除了對經濟的影響,李克強最關心的還有就業。而物流業吸納就業能力超強:從業人員已達203.3萬,相較于十年前已增長近13倍。僅阿里巴巴一家,據其官方信息,旗下零售生態為全社會創造超過1500萬直接就業機會,其中就包括了被總理“7次點贊”快遞行業。
除了對經濟運行效率的直接優化之外,現代物流業的發展跟政府作為十分密切,從政府角度來說,有便利的抓手。南美的物流業市場規模只占到世界的7%,這與南美洲國家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不高,基礎設施不健全,物流體系建設落后等因素有較大的關系。而日本就相反,日本物流業在短期內迅速發展與日本政府對物流業的宏觀政策引導有著直接的關系。
所以,從工作抓手、基建投資、降低經濟運行成本、發展現代服務業、吸納就業等多方面,“互聯網+物流”都成為一個發力新經濟的突破口,這也是李克強先后召開四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加以專題研究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