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每日甘肅網-甘肅經濟 發布時間:2017-2-20 8:24
電商扶貧的甘肅名片
——隴南電子商務扶貧攻堅掃描
自2013年以來,隴南市把互聯網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通過電子商務實現了隴南優質農特產品與外面大市場的有效對接,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探索出了貧困地區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隴南模式”。
從試點到示范引領,地方特色鮮明的隴南電商扶貧模式被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隴南市被命名為全國電商扶貧示范市,獲批國家發改委第三批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隴南電商扶貧模式還被寫入了今年甘肅省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并在全省推廣實施,讓更多的貧困群眾分享電商發展帶來的紅利。實踐證明,隴南探索實踐的電商扶貧對正全力推進脫貧攻堅的貧困地區影響深遠、意義重大,已成為推動群眾脫貧致富和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由點到面,電商扶貧叩開了隴南農產品走出大山,農民增收的大門。
在電商扶貧中,隴南市突出電商扶貧網店的帶動,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推進貧困村“一村一店”建設,探索出了貧困農戶創業型、能人大戶引領型、龍頭企業帶動型、鄉村干部服務型等建設形式,并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形成了“一店帶多戶”、“一店帶一村”、“一店帶多村”的網店帶動模式。
成縣索池鄉王灣村“隴上人家土特產館”幫助全村52戶貧困戶銷售核桃、掛面、大櫻桃、花椒、蕨菜等農產品,銷售核桃6萬多斤,每斤高于市場價2到4元,銷售大櫻桃1萬多斤,每斤高出市場價5到8元,銷售核桃仁3萬多斤,貧困戶人均增收650元。
文縣中廟鄉殘疾人任波,通過電商發展當地生態黑土豬香腸、臘肉等系列產品,為貧困戶代銷農產品千余單215946元,每戶增收 4318.92元,人均純收入增加967.78元。為群眾代購農業用具及生活用品,代買火車票、飛機票66917元,直接節省開支11834元。
徽縣伏家鎮中壩村建設西北首家“淘寶村”,依托“核益康”、“春上垅”等電商龍頭示范帶動該村開辦網店30余戶,解決本村及周邊閑置勞動力140余人,實現勞務收入150余萬元,培育了新型農村就業圈。
通過“電子商務+特色產業+貧困戶”的方式,康縣興源土特產公司去年銷售各類產品358噸,其中貧困戶產品占35%,幫助7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穩定脫貧。
據統計,隴南市利用電商開展“雙創”的人數達到18000余人,其中貧困戶直接開辦網店285個。為發揮電商帶動就業的優勢,隴南通過打造電子商務生產、加工、包裝、物流、營銷全產業鏈,吸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務工就業,增加貧困群眾收入。
數據顯示,2016年,隴南電商扶貧對貧困群眾的人均收入貢獻額達到620元。與此同時,電商企業、物流快遞企業、網貨供應企業等經營主體的發展為全市提供就業崗位5.7萬多個,其中吸納貧困戶就業1.4萬多人。
●實踐出的“隴南模式”
隴南還引導動員沒有創業能力的貧困戶將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土地等入股到電商企業,享受不低于銀行利息的分紅,發展電商入股帶動。禮縣良源電商公司吸納40戶貧困戶每戶5萬的精準扶貧貸款入股,按10%分紅,每年每戶可增收5000元。
隴南屬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區,電商扶貧為隴南注入了強勁的發展動力和后勁。與這種貧困相對應的是,隴南資源豐富,大量優質特色農產品是“藏在深山人未識”。為把優質特色農產品與外面的大市場有效對接,把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與增加貧困群眾收入有機結合,自2013年以來,借鑒推廣成縣的做法和經驗,隴南大力推進電商扶貧。
為推動電商扶貧,隴南市充分發揮政府的強大推動力,組織駐村工作隊、包村干部、大學生村官引導貧困群眾觸網、學網、用網,消除思想顧慮,開闊了視野眼界。通過示范引領,隴南市在扶持電商發展上,探索走出了從“單品突破”到“倒逼跟進”的產業發展之路。
“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初步探索出了‘政府推動、先托后扶再監管,市場運作、企業為主生活力,百姓創業、廣泛動員齊參與,協會服務、三商聯動一盤棋,微媒營銷、綠色產品廣宣傳’的貧困地區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隴南模式’。”隴南市委書記孫雪濤說。
沒有創新驅動,就沒有隴南電商扶貧的今天。在成為全國電商扶貧的樣板之后,隴南電商扶貧面對互聯網發展的快節奏,迎來了新一輪的創新變革。圍繞深化全國電商扶貧示范市建設內涵,讓電商扶貧的“隴南模式”繼續走在全國前列,隴南正全力推進電商扶貧從1.0時代向2.0時代升級發展。
核桃、雞蛋引發的革命,讓隴南電商扶貧異軍突起,打通了特色農產品走出大山的快速通道。通過政府推動、企業主體、大眾創業、協會規范、微媒營銷、示范帶動,隴南電商扶貧實現了對貧困戶增收帶動作用的最大化,實現了從試點探索到示范引領的成功跨越。
●破難解困扶持發展
要在“大魚吃小魚”的電商競爭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讓電商更好地服務精準扶貧、助推精準扶貧,首先著手解決制約電商發展的基礎設施滯后、物流成本較高、電商人才匱乏、產業基礎薄弱等一系列問題。
針對此,隴南加快了農村公路建設,實施“寬帶進村流量補助工程”,全市行政村公路通暢率達到99.7%、大部分鄉鎮4G網絡基本覆蓋;采取政府補貼等多種方式發展物流企業數247家,快遞網點建設數量928個,村郵站1200多個,打通了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通過組建“支持電商扶貧快遞聯盟”,隴南使全市快遞費用從2013年的平均10元/公斤,降低到現在的平均5元/公斤。
依托豐富的特色農產品資源優勢,隴南大力發展核桃、花椒、油橄欖、中藥材、茶葉、蘋果等傳統優勢產業,積極培育發展市場銷路好的土蜂蜜、小雜糧、刺繡等符合市場需求的網貨產品1129種;全市供貨金額達到1000萬元以上、服務網商200家以上的網貨供應平臺達到7家,中小網貨供應平臺達到70余家。
為推進電商發展,隴南市加快試點貧困村“一村一店”建設,發揮貧困農戶創業型、能人大戶引領型、龍頭企業帶動型、鄉村干部服務型等貧困村電商扶貧示范網店的示范帶動作用,全市750個電商扶貧試點貧困村開辦網店980家,帶動貧困人口15萬人,試點村網店銷售總額達4.1億元,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785萬元。
除此之外,隴南市還把普及和深化電子商務應用、提升傳統企業電子商務應用水平作為加快電商扶貧的主要途徑,使得一批傳統經營企業紛紛牽手電商團隊,產業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也初步形成。
通過創建西北首家隴南電商職業學院,隴南壯大了懂營銷、會管理的電商專業隊伍,目前微商營銷隊伍達到15000余人。通過對貧困群眾開展農業實用技術、網貨生產加工及網絡宣傳營銷等知識技能培訓,走出了“貧困戶變電商、電商帶貧困戶”的電商扶貧新路子。
值得一提的是,隴南在與淘寶、天貓、京東、蘇寧等主要電商平臺主動合作的同時,自建了“農村市集”、“村玩兒”等特色平臺及電商孵化園、創業園和產業
園。隴南已成為全省電商項目最密集的市州。
●深度融合下的倒逼效應
隴南電商與扶貧的深度融合在鼓起群眾“錢袋子”的同時,還產生了“一石千浪”的綜合效應。
通過發展電子商務,成縣加快實現“農業升級、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發展目標。電子商務在基層農村的普及應用和鼓勵扶持有一定知識文化水平的農民參與電子商務創業,使農民思想觀念得到較大轉變,依靠自身發展改變現狀的自信和自生發展能力得到提升,培育了一批“互聯網+”時代“新農民”和新型電商創業“網軍”。
通過開展電商扶貧,成縣有效拓寬了農產品銷售渠道,把更多的農產品變為促農增收的商品,激發了種養殖大戶調整種植結構的積極性。在持續做強做優核桃產業的同時,引入了大櫻桃、草莓、油牡丹、油桃、金銀花等效益更高的農特產品,提升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農業生產方式由原來“種什么賣什么”逐漸向“市場需要什么生產什么”轉變。
隴南市電商辦信息宣傳科副科長趙炎強告訴記者,隴南電子商務產生了“五個倒逼”效應:一是倒逼了干部群眾思想觀念的轉變;二是倒逼了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全市通村公路硬化率和網絡覆蓋率快速提升,分別達到了66%和63%;三是倒逼了特色產業的轉型升級,全市特色產業總面積達到了1100多萬畝,認證“三品一標”226個;四是倒逼了農民群眾生活方式的改變,淘寶、微博、微信、眾籌、移動電商創業在廣大農村開始流行;五是倒逼鄉村干部作風的轉變,涌現出了一批電商扶貧的先進典型。
●國家點贊隴南電商
中科院第三方評估結果認為:隴南市電商精準扶貧是系統的、高效的、杰出的扶貧工程。2015年,隴南市被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為全國唯一的電商扶貧試點市,隴南市先后在9縣區1365個建檔立卡村中選擇確定了750個貧困村開展電商扶貧試點工作,獲得了“2015中國消除貧困創新獎”。
隴南市扶貧辦有關負責人說,2016年以來,全市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導向,以增收減貧為目標,著力強基礎、補短板、創品牌、提質量、促脫貧,使電商扶貧取得了突出成效。
數據顯示,僅2016年隴南就新增網店1715家,全市網店總數達到10389家;實現農產品網絡銷售30.35億元,累計達到64.59億元,新增就業17522人,累計達到7.18萬人。2016年9月,在隴南召開的全國電商精準扶貧現場會上,隴南市被國務院扶貧辦正式命名為全國電商扶貧示范市。
正因如此,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和副總理汪洋對隴南市電商扶貧工作分別作出重要批示。去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對在國務院第三次大督查發現的“甘肅省隴南市積極推進‘電商扶貧’帶動貧困群眾就業增收”的典型經驗做法進行了通報表揚。隴南市又獲批了國家發改委第三批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1月9日,在甘肅省十二屆人大六次會議上,甘肅省省長林鐸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隴南市探索實踐的電商扶貧模式,不僅有效解決了偏遠山區交通不便、特色農產品賣難問題,帶動了當地特色產業發展,而且延伸了產業鏈,促進了特色農產品種植、儲藏、加工、包裝、物流一體化發展,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提供了有益借鑒。
林鐸強調,大力推廣隴南電商扶貧模式,通過電商網店、電商創業、電商入股等方式,帶動我省特色農產品走向國內外市場。
●“互聯網+”下的創新
2016年12月3日晚,在由阿里巴巴農村淘寶、湖南衛視、優酷聯合制作的節目“翻滾吧原產地”中,禮縣縣政府副縣長劉粉梅為禮縣花牛蘋果代言,180秒獲點贊591萬,一舉拿下“鎮店之寶”,并獲“人氣王”。
在這背后,則是禮縣發動相關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經銷大戶、電商青年,從包裝理念、質量信譽、營銷售后、宣傳推廣等方面多管齊下,全力打造的“禮縣蘋果”品牌。
目前,禮縣設計蘋果電商專用包裝達70余種,全縣發展蘋果淘寶店1300家,手機微店2200個。去年通過引導全縣網店和微商代銷滯銷蘋果,及時售完農戶庫存滯銷蘋果300多萬斤,貧困戶蘋果占到40%,有效解決了貧困群眾蘋果滯銷難題。
電商的發展讓禮縣鹽官鎮新合村農民康維起成功評選為第三屆“全國十佳農民”,受到農業部表彰。康維起是禮縣良源果業專業合作社電商團隊負責人。近年來,為拓寬家鄉蘋果等農特產品銷售渠道,他帶領40多名農村青年,在天貓、淘寶等線上平臺開設網店7家,年交易額達3000余萬元,有效助推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我們將當地的蘋果、土雞蛋等農特產品,已通過電商遠銷到了全國各地。”康維起告訴甘肅經濟日報記者,做電商就要不斷創新,用互聯網思維解決問題,現在甘肅良源已是響當當的電商品牌。
文縣電商扶貧協會整合網貨22種,確定了以“山哥水妹”為形象代言人的縣域網貨產品,按統一標準、統一質量、統一包裝、統一價格的原則,向全縣網商供貨,線上線下齊發力。截至目前,線上銷售突破百萬,線下銷售300多萬元。
武都區敏銳捕捉到互聯網帶來的商機,及時注冊了“武都崖蜜”商標,打造自己的品牌。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院已將隴南市列為蜜蜂產業精準扶貧示范基地,所有養蜂專業合作社都與貧困戶簽訂帶貧協議,僅此一項可帶動6萬貧困群眾脫貧。
截至目前,隴南市養蜂總量達到18.7萬箱,蜂蜜產量2200多噸,產值1.1億多元,形成了兩當狼牙蜜、武都紅芪蜜、文縣黨參蜜、宕昌山花蜜等一批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土蜂蜜產品,通過電商遠銷到了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帶動覆蓋貧困群眾人均增收198元。
隴南市商務局局長左占高說,去年隴南市還啟動了移動電商創業,全市新發展微商5000多家。啟動的農產品眾籌大賽,200多個眾籌項目上線,其中文縣橋頭鎮以產業大戶幫扶為主導,組織4個貧困村223戶貧困戶開展了百戶百萬花椒眾籌,順利籌集資金100.6萬元,影響涉及3個國家和地區,遍及國內18個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