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參考報 發布時間:2017-10-16 8:40
電商扶貧,這一“星星之火”如今在扶貧路上正成燎原之勢。
在貴州山王果公司生產車間,經過消毒、壓榨、風干等程序,具有特色的刺梨系列產品即將“出山”……走上電商之路的這家公司,2017年線上銷售達819萬元,帶動367戶貧困戶1394人就業,年人均增收2000余元。
電商展露扶貧新活力
在貴州省貴定縣石板村,每個貧困戶家門口都有個專屬二維碼。在76歲老人陳定明家門口掃一掃,住房50平方米,孩子腦癱,家庭收入2600元以及他家的農特產品等信息,就會顯示出來。
“‘一戶一碼’鏈接了貧困戶的產品信息和脫貧記錄,大數據實現了脫貧信息‘精準到戶’。”貴州領略農產品大數據公司董事長黃亞欣說。如今,貴定縣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已幫助當地銷售價值20萬元的農特產品,為貧困群眾增收35000元。
互聯網基因正使電商成為精準扶貧的有效抓手。目前,電商基礎設施在全國已初具規模。記者了解到,我國貧困地區建成了縣級電商服務中心277個,縣級物流配送中心206個,鄉村電商服務站點2.17萬個,累計服務貧困戶275萬人次。
同時,電商扶貧還將工業品下鄉與農產品進城連接了起來,讓貧困戶脫貧有了長效機制。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貧困地區網絡零售額實現716億元,同比增長55%,較全國農村同期增幅高17個百分點。
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說,通過本地化人才招募,蘇寧帶動回鄉創業就業青年超過1萬人,為1500多萬農民提供了高效優質的服務。目前,已上線中華特色館超過200家,累計惠及200多萬農民。
多舉措探索電商扶貧新模式
如何提高電商扶貧精準度和實效性,讓電商惠及更多貧困群眾?記者調查發現,電商企業的實踐探索為扶貧注入了澎湃動力。
據了解,越來越多的電商企業開始從建站點、通物流向生活服務創新邁進。目前,阿里巴巴集團在貧困地區建立起包括交易、物流、支付、金融、云計算、大數據在內的網絡基礎設施,并依托涉農業務,開展了繳費、上網、訂機票、賓館等生活服務創新。
中國郵政集團在加強扶貧站點建設的同時,也在探索金融扶貧新模式,并不斷完善物流配送體系,實現了“電商站點建到哪個村,郵路就通到哪個村”。
農產品有了銷路才會帶動脫貧,因而真正脫貧還要靠農業產業化發展。蘇寧集團協助貧困地區打造“特產基地”和“電商產品示范基地”,建立了蘇寧易購大聚惠與農產品眾籌常年直采基地,聯合社會機構和當地農戶共同向全國輸送高品質農特產品。
而唯品會副總裁黃紅英則告訴記者,只有公益化才能讓扶貧走得更遠。今年5月,唯品會上線了特色電商公益平臺“唯愛工坊”,精選貧困地區民族手工藝品等產品,全部零利潤銷售,并免費提供運營和物流,所有銷售收入返還給弱勢群體。
此外,專業化人才的培養更是關鍵。專業農村電商平臺淘實惠投入1000多萬元,啟動“千萬英才”培養計劃,目前已培養了近7000名電商綜合實用人才。
電商扶貧要以精準為目標
電商扶貧在促進貧困群眾脫貧和貧困地區發展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作為精準扶貧的有效抓手,在開拓脫貧攻堅新空間上,電商仍大有可為。
日前,在貴州貴陽舉行的全國農村電商精準扶貧經驗交流會上,蘇寧、阿里、京東等15家企業共同倡議:要做電商扶貧的參與者、實踐者和領跑者,企業要以身作則,攜手打贏脫貧攻堅戰。
多家電商企業負責人認為,電商扶貧要以精準為目標。“電商企業要做到精準扶貧,就要確保區域上精準到縣、人群上精準到戶、產品上精準到類。”中國郵政集團電商分銷局總經理劉小剛說。
“發展農村電商不能趕潮流,也不能操之過急。”中國供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國生說,要做好電商扶貧,首先要在人才培養上下功夫,其次要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人才、技術、資金、資源、市場等條件都具備了,電商扶貧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企業做農村電商,絕不是一個噱頭。”阿里巴巴集團首席風險官邵曉峰說,如何把人才吸引回農村,如何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如何形成當地第三方服務公司,是電商扶貧應該關注的問題。
業內人士認為,推動電商扶貧,要引導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農戶參與電商,推進電商扶貧與貧困地區產業融合發展,才能完成扶貧從“授人以魚”向“授人以漁”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