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驛站 發布時間:2018-1-16 8:58
2017年快遞江湖火藥味最濃的事件是哪個?你一定會想到“豐鳥大戰”,不到48小時的時間里,除主戰雙方豐巢(順豐)、菜鳥(阿里)外,包括騰訊、京東、網易、美團等眾多圈外大佬也紛紛站隊聲援。若非郵政局及時出手調停,真的很難想象這場數據之爭會以什么樣的局面收場。
熱鬧歸熱鬧,要說“豐鳥大戰”的最大受益者,莫過于智能快遞柜。“豐鳥大戰”之前,燒錢無數的智能快遞柜行業正處于資本寒冬,以速遞易為首的各家快遞柜平臺都在為如何生存下去苦尋良計。一場轟轟烈烈的“豐鳥大戰”讓行業、也讓資本方重新審視了這個“鐵皮柜子”的戰略價值,尤其是在數據鏈條上的不可或缺。
豐鳥相爭,快遞柜得利。最直接的反應是兩件事——
1.中郵、菜鳥火速入股速遞易
2017年7月7日,三泰控股發布了重大資產重組方案,三家新股東將分別現金出資7.52億元、1.50億元、0.90億元實現受讓,中郵資本(中國郵政子公司)將持有成都“我來啦”50%的股權,驛寶網絡(菜鳥子公司)持有10%的股權,亞東北辰(復星集團子公司)持有6%。
此時距離“豐鳥大戰”結束還不足一個月。
2.豐巢收購中集e棧
2017年9月13日,中集集團發布公告,其全資子公司中集投資將所持有的“中集電商”78.236%股權全部出售給豐巢科技。中集電商的主打產品就是智能快遞柜——e棧。
聯想到中郵、菜鳥入局速遞易,順豐的這次收購也算是扳回一城。
來而不往非禮也。2018剛剛開始,菜鳥用就實際行動為續集埋下伏筆。
菜鳥版智能快遞柜上線
老鬼連續接到兩個相同的爆料(諜照)——菜鳥開始搞柜子了!菜鳥驛站版的智能快遞柜已經在近期上市并投入運營。
據進一步了解,這些柜子(硬件)由菜鳥統一從相關廠商進行采購,然后在硬件的基礎上進行軟件和系統的開發管理,網絡也由菜鳥自己鋪設和運營。這也意味著,菜鳥已經正式涉足智能快遞柜,開始鋪設自有品牌的快遞柜。
從爆出的諜照來看,該智能快遞柜主打的品牌是“菜鳥驛站”,應是菜鳥驛站代收代寄快遞服務的有效補充。這種“門店+智能快遞柜”式的人機合一模式足以滿足消費者的各個需求場景,從而強化菜鳥驛站在快遞最后一公里這個環節的戰略布局。
打造信息數據閉環
雖然已經入局速遞易,但畢竟不是投股方,很多事情推動起來難免吃力,遠不如自己干來得痛快。
智能快遞柜是一個極度燒錢的行業,直到現在幾家大的平臺(速遞易、豐巢等)都沒有摸索出可靠、有效與持久的盈利模式。尤其是經歷了2017年的兩次大整合(中郵控股速遞易、豐巢收購e棧)后,智能快遞柜江湖的小玩家在馬太效應的擠壓下,可謂舉步維艱。
在這樣一個市場格局和競爭態勢下,菜鳥為何還要引火燒身?僅就商業而言,菜鳥驛站想做的是打造信息數據閉環——上游交易數據,中游支付平臺,下游快遞企業,落地區域各類大倉之外,直至末端C端用戶的信息數據閉環。
這個局如果能成,那菜鳥燒的就不是錢,而是可期的未來。
一場鏖戰在所難免
菜鳥以自有品牌入局智能快遞柜,對現有的玩家來講,顯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據行業知情人士透露,菜鳥驛站的設備鋪設采取直營鋪設模式,選擇一線或有限的核心城市鋪設做布局。菜鳥本身已經是中郵速遞易的股東,而從中郵速遞易目前的商業呈現看,他也是以鋪設末端全場景的智能快遞柜為己任的。菜鳥自己做快遞柜后,如何去化解這個矛盾,值得深思。
另外,經過五年的發展,市場現存的規模化企業,如豐巢,富友,日日順樂家,云柜等個個背景深厚,尤其是在一些城市的布局密度基本形成。按照行業內總結的規律看,鋪設網點需要聚焦一線城市并形成密度型,只有這樣才能降低相應的各類成本,這就意味著菜鳥驛站必然要和這些成熟的公司展開猛烈競爭,惡戰在所難免。
另一個大家關注的實際問題是:菜鳥驛站如果大面積鋪設了自有品牌的智能快遞柜,會不會收費?怎么收?收多少?收或不收,恐怕都是繞不過去的大坎。當然,我們也期待菜鳥參夠探索出更好的商業模式。
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