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e藥熱點 發布時間:2018-8-14 9:2
融合
產業B2B模式的發展,更直接的說是模式的落地,不像B2C那樣的簡單,不是一個簡單的交易過程,上有政策標準、下有后續的多項服務。簡單的說,產業B2B受到多方的制約,再加上行業自身的特殊性,在短時間內很難形成阿里京東這樣的電商寡頭。
可以說,產業B2B模式是多個模塊的優化組合,比如:e簽寶、找油網、云鳥科技、康眾汽配、銅道、找鋼網等等都可以在多個維度實現聯合。2017全年B2B市場交易規模將會達到19萬億元人民幣,其增速將會首次超過中國電商市場整體增速,跑贏中國GDP增速四倍左右。本文就整體操盤相對復雜的醫藥B2B產業為議論點,展開分析,希望能夠給產業的朋友們帶來一些提示。
近年來,傳統的醫藥企業內部開始孵化和搭建B2B平臺,或者與外部的醫藥電商平臺進行合作,同樣的,非傳統醫藥企業(更多的是新成立的互聯網公司)也開始進軍醫藥領域。準確的說,是醫藥流通領域。2007年11月,珍誠醫藥在線成為國內首家藥品B2B電商。
隨后10年里,陸續有數十家藥品B2B電商融資入場,其中比較出名的有藥品終端網、未名企鵝、藥師幫、我的醫藥網(融貫電商)、藥便宜(還找的到么)、藥藥好(已經找不到了)、醫統天下、京東醫藥等。大家都看中了藥品這個萬億級市場。
這個階段,主流的模式是融資+融資……然后就沒了,或者正在躊躇滿志的本著IPO去,比如我的醫藥網和藥師幫(已經融了很多了),另外一種模式就是自有業務線上化,并充分利用渠道集中的趨勢,順勢而為,將自身的模式、影響力、利用新的信息交換模式進行拓展,比如九州通以開放的心態和多家電商公司進行合作,或成為新型的商業公司,或者說是未來醫藥商業公司的雛形。
可以看出,醫藥產業互聯網化(B2B模式)正在被無數的互聯網專業人士、醫藥轉型人士、創新人士不斷打磨、探求著,而真正落地還需要操盤者對醫藥流通領域趨勢悟道般的領會,和對政策的精準解讀。
現在比較好的是,第一步已經走起來了,(盈利遙遙,路在腳下,莫等閑,足矣!)
融匯
醫藥B2B的發展過程,是兩代人的事情,因為毫無例外,一個醫藥B2B電商平臺,可以做到從廠家到終端,現在受到最大的阻力正是參與其中的人們自己。為什么這么說呢,電商從業者要說服用戶,說出價值在哪里,但是他們內心中非常清楚,等我肥了就沒你了。
傳統的醫藥從業者,傳統企業內部的電商部門和非 電商部門都清楚這一點,對于未來恐懼,最終的導致了一些人開始懷疑醫藥B2B電商,探索的結論居然是“B2B是個偽命題”。
畢竟自己革命自己,概率很少,除非是要成就的那種妄想者,大多數人還是看重眼前利益的,這就使得醫藥電商與他們的用戶之間的關系很微妙。這種參與者心理的變化,讓早期的B2B電商模式更多的選擇麻痹用戶的補貼方式,力求說服用戶(傳統醫藥人)和自己(電商企業),力求證明醫藥電商的價值,最終這也成為了醫藥電商模式斷裂(資金斷了)的隱患。
不過醫藥B2B經歷了十年,雙方像是一場早就注定了結局的拔河比賽,線上的瘋一樣的想讓線下的上來,線上的總是一副審時度勢的態度,更多的四冷眼旁觀,耗下去。
就像是耿洪武寫的那本《醫藥新電商做剩下的3%》,現在想起來,光題目就這么的地道,不愧是目光敏銳,不禁要說一句,人家出場費高是有理由的。十年,雙方有了更多的認知、了解,堅持下來的醫藥電商也變得更加的冷靜。互聯網到底給醫藥流通渠道帶來了哪些價值,是值得仔細來思考的。
融創
可以準確的說,如果把醫藥產業互聯網化的發展定義在現有的ABC證模式下,那么這個1.0版本的醫藥電商模式已經被時代放棄,留下的幾家醫藥產業電商,國裕網絡科技、我的醫藥網、藥師幫、九州通、醫藥在線,已經開始了自己的2.0模式,盈利能力成為了判斷模式是否成功的直接標準。
產品選擇,做小而美;產業服務,做多場景互聯通達;用戶也不在來者不拒,更多的是戰略、戰壕一直的小伙伴。隨著醫藥流通產業線上下的融合,競合時代的戰略制定,除了與國家醫藥產業政策保持一致、以社會痛點為價值點,更多的是多點面的升級融合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