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億歐 發布時間:2018-8-20 9:56
烏鎮互聯網醫院誕生快三年了,但互聯網醫院的“正名”還不到四個月——2018年04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印發,“允許依托醫療機構發展互聯網醫院”。
經歷了政策的從無到有、從松到緊,互聯網醫院終于告別“黑戶”,開啟新一輪的成長。7月31日,國家衛健委批復支持寧夏建設“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省(區),開展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及產業園建設國家試點。
兩年前,銀川打響了自己在互聯網醫院領域的第一槍,銀川市政府宣布與好大夫在線共建銀川智慧互聯網醫院。時至今日,寧夏銀川市的互聯網醫療企業已達到29家,其中18家已獲得互聯網醫院牌照;通過互聯網醫院在銀川備案注冊的醫生總數已達到20583名,累計服務患者700多萬人次。
政策明朗,市場漸開,回顧互聯網醫院走過的這幾年,難免會讓人疑惑,為何互聯網醫院在寧夏銀川爆發?如今這個行業切入口和路徑是什么?展望未來五年,商業健康保險能否成為引領互聯網醫院發展的新變量?本文將對此逐一討論。
一問扎堆地:為什么是寧夏銀川?
相對于其他東部城市來說,銀川吸引互聯網醫療企業的優勢在哪?復盤寧夏銀川的互聯網醫院發展過程,可以從地緣和政策兩個角度解讀。
首先是地理位置。銀川地處中國西北部,經濟情況和醫療水平欠發達。國家衛健委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4月底,寧夏醫療衛生機構共4296個,其中醫院215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3984個,整體數量排在全國倒數第一;醫院等級上,寧夏只有3家三級(甲)醫院,分別是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
藥品方面,國家食藥監局收錄的7580家藥品生產企業中,寧夏只有28家;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企業(醫藥電商)共991家,寧夏僅2家。
針對互聯網醫院扎堆寧夏銀川的現象,在億歐大健康的采訪中,不少互聯網醫療企業負責人都認同,銀川屬于典型的“缺醫少藥”地區。銀川市大數據管理服務局局長王川在回應銀川互聯網醫院基地相關問題時提到,作為一個欠發達的西部城市,銀川并沒有多少優勢可言,更多的是反倒是挑戰。“因為互聯網醫院作為醫療新模式,與傳統醫療機構有很大的區別,然而現行的行業管理制度、監管條例、規范標準都不適用于這一新模式。”王川說。
但反過來說,地緣上的劣勢也給銀川創造了試點先行的機會。2014年8月16日,《國家衛生計生委關于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印發,要求地方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積極推進遠程醫療服務的發展。到2015年1月25日,寧夏被選定為遠程醫療政策試點的五個省份之一。
國家發改委和衛計委聯合下發《關于同意在寧夏、云南等5省區開展遠程醫療政策試點工作的通知》,同意寧夏自治區、貴州省、西藏自治區分別與解放軍總醫院,內蒙古自治區與北京協和醫院,云南省與中日友好醫院合作開展遠程醫療政策試點工作。2015年上半年,依托“智慧銀川”項目,銀川市啟動了智慧醫療-銀川市醫療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項目,并開始與銀川第一人民醫院籌備互聯網醫院。
2016年12月,銀川先后出臺《銀川互聯網醫院管理工作制度(試行)》、《銀川互聯網醫療機構監督管理制度(試行)》和《銀川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2017年3月,銀川又推出《互聯網醫院職業醫師準入及評級制度》、《銀川市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實施細則(試行)》、《銀川市互聯網醫院醫療保險個人賬戶及門診統籌管理辦法(試行)》等政策,為互聯網醫院的推進劃定范圍和方向。
七樂康戰略總經理林瞰接受億歐大健康采訪時表示,相對于其他省份地區,銀川的政策體系非常完善,各方面都有涉及,這也是早期17家互聯網醫療企業選擇進駐銀川互聯網醫院的原因之一。
二問切入口:互聯網醫院的路徑有哪些?
觀察早期進駐銀川的互聯網醫療企業中,不難發現其中的差異性。有的服務于醫生端,也有定位在技術提供方、醫療大數據公司等。如今,互聯網醫院的格局變得更加多元化,不少企業都在圍繞自己的長處打造生態閉環,尋找持續發展路徑。
對于互聯網醫院落地最為活躍的當屬醫聯。2018年5月政策明朗之后,醫聯宣布與山東省日照市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聯手日照東辰集團共同打造“山東醫聯華方互聯網醫院”。醫聯醫生平臺總經理陳俊生表示,山東市場仍然是醫聯的主攻市場。
醫聯的互聯網醫院模式立足于醫生,即“以醫生為切入點,成為醫療互聯網的樞紐”。成立于2014年的醫聯最初的服務對象是醫生,涉足互聯網醫院后,醫聯的思路旨在搭建一個貫通上游(醫生、藥械廠商、支付方)和下游(醫療機構)的平臺。
除了醫生端之外,互聯網醫院的入口還有醫藥端,而這一領域的代表企業為健客、七樂康等。健客的發展戰略規劃中,網上藥店和醫藥電商只是前奏,互聯網醫療才是“重頭戲”。在接受億歐大健康的專訪時,健客CEO謝方敏表示,未來五年健客仍將堅持“以藥養醫”戰略,以藥品和信息化手段去賦能醫生,打造國內具有影響力的互聯網醫院品牌。而七樂康的發展路徑也從藥品藥店出發,對線下門店進行升級后,實現互聯網醫院在基層社區的覆蓋和觸達。
七樂康創始人石振洋認為,互聯網醫院的發展模式是多樣的,而大生態體系也成為這個行業的必然結果。互聯網醫院作為醫療的細分領域之一,但勢必會涉及醫療上下游的各方各面,因此除了醫生和藥品之外,技術、設備、管理、大數據等都可以成為互聯網醫療企業的落腳點。
互聯網醫院這一行業的紅海遠未到來,各家差異化發展路徑還有很多。問題在于,互聯網醫療企業該如何思考自身的定位與布局。反觀包括好大夫在線、微醫、丁香園、北大醫信、醫聯、唯醫、妙手醫生等在內的早期入駐銀川“夯實派”,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共性,即它們在建立互聯網醫院之前就已有“互聯網+醫療”的業務雛形,當政策和市場逐漸明朗,開展對互聯網醫院的試水好探索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理順這層關系,互聯網醫院的路徑也就不難找到。
三問風向標:商業健康保險能否成為新變量?
不論是實體醫院還是互聯網醫院,一個完整的醫療生態包括從問診到支付、管理等不同環節,具體來說,醫生、患者、藥品、體檢、保險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紤]到醫生數量難以在短期內實現大幅增長,醫藥流通、體檢市場也鮮有質的突破,保險成了最具可能性的因素。
今年7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商業健康保險問題研究及政策建議課題研究報告》指出,以過去五年復合增長率38%為依據,預計到2020年我國健康保險市場規模將超越1萬億元。不過,商業健康保險深度相對增長率從2013年10.9倍下降到2016年3.16倍,反映出我國消費者在不同保險種類購買偏好上對于健康保險的傾斜程度可能在降低。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分析,目前商業健康保險尚處于發展初級階段,4000多種產品之間雷同程度較高。除此之外,商業健康保險的增長率下降還因為醫療費用管控方面能力薄弱,健康管理服務開展不足。
不過,這一局面有望被互聯網醫院的推進而有所改善。
商業健康保險的突破在于三個關鍵要素,一是健康數據,第二是健康管理,第三是醫療資源的整合。當前,由于缺乏有效的患者健康數據,從治療到健康的管控模式尚未得以建立,大量慢性病患者得不到商業健康保險保障。而互聯網醫院的介入,能夠從數據端驅動整個健康保險的試水和探索。
互聯網醫院的特點之一在于線上化,即接入互聯網醫院之后,實體醫療機構從掛號到診斷、出病歷、開處方等不同階段,都以電子化的方式呈現。當患者就醫數據積累到一定程度,大數據公司便可對此進行趨勢分析,從而揭示不同病種與生命質量之間的動態關系,為商業健康保險的產品開發、定價以及風險控制提供參考依據,進而實現有效控費。
除了診療數據以外,互聯網醫院還會進一步向下游延伸,例如院后康復、健康管理;ヂ摼W醫院可以通過物聯網等技術對患者疾病實現實時檢測,更加深入地對患者的診療及康復過程進行管理。這種互動有利于患者的健康恢復,推動商業健康保險從單純的“保險保障服務”向“管理式醫療”轉型。
患者才是商業健康保險的精準客群。因此,未來商業健康保險的價值在于,以患者的角度實現醫療服務的支付閉環。從這個層面上理解,布局互聯網醫院的企業,如何領先在健康保險上實現突破,有助于進一步完善自己的醫療生態,搶占互聯網醫院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