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寶開始翻身、爬行,就得開始加入感統訓練的行列嘍!那么,接下來分享一些0~6歲兒童在家玩的感覺統合小游戲,輔助改善感統失調癥狀,預防和提升感覺統合的能力。后天原因包括哺育不當或者教育不當。前者比如:幼兒觸覺刺激缺乏及活動不足;孩子出生后家長搖抱少,孩子**比較多,過分限制孩子的活動范圍;過分溺愛孩子,不讓孩子哭,造成孩子心肺功能減弱,口腔肌肉缺乏鍛煉;不注重孩子適齡基本能力的訓練,缺乏運動、缺乏游戲;缺少伙伴,群體生活不足,造成語言發育遲緩。 感統訓練主要是在訓練腦干的功能。金華小貝殼感統咨詢
【練與不練差距真的大嗎?】據幼兒園老師反饋,練過感統的孩子和沒有練過感統的孩子,看似都很聰明,能力卻相差特別大!練過的孩子聽題一遍過,沒練過的孩子聽題幾遍還沒理解…你說感統有必要練嗎?[愉快]但對于一個普通的家長并沒有甄別的能力,在他們心中兩個角色一個是老師、一個是醫生,如果都是這樣看待孩子對于一個家庭如同滅頂之災。我并不懷疑老師和醫生的出發點,但在國外診斷特殊兒童是需要和孩子同吃同住三個月達到一些列評估和標準才能給孩子下診斷,怎么會如此輕易和草率。更可怕的是家長們因為愛子心切會上網查一系列的相關內容,會發現很多行為都可以和孩子對應上,越看越像造成了不可逆的結果。實際上家長不知道很多特殊兒童是先天問題,本身就會存在神經發育不完善的問題,所以感統失調的問題一定會存在,但不等于存在感統失調就是特殊兒童,即便是重度感統失調的孩子也可以通過訓練提升能力,這和特殊兒童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金華小貝殼感統咨詢感統訓練明顯改善兒童對自己行為的控制和反應。
3——7歲的感統發展:個體的體格在增長,內外的生理機能進一步發展,物質及能量代謝水平快速提高,各種信息傳遞通道間的聯系與交流更加豐富,中樞具備了對不同類型信息的整合能力。在這個階段,本體感覺、前庭覺、觸壓覺、視覺、聽覺及軀體運動各系統可很好運作,并實現系統間的協同運作,并在身體運動協調性、感知-動作協調性、注意力、記憶力、言語表達能力、意志品質及情緒管理有了較好發展,基本滿足自主生活學習和交往的需要。表現為個體與環境能夠交換信息和控制本體。這個階段是各種基本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
感知到刺激-行為輸出-反饋-知道自己的行為恰當程度如何,不恰當就糾正輸出,恰當的話,就不就糾正。在整個過程中,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信息的處理能力,一個行為表現。大腦對于信息的具體處理過程是比較復雜的,簡單來說,就是作出處理以后,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合適的行為。行為表現,涉及肌肉動作,以及姿勢,平衡。當行為表現出來以后,再看這個行為是否合適,如果不合適就糾正,如果合適,就不需要糾正。又涉及到了信息處理能力。總的來說,就是這樣,感知刺激-大腦進行處理-根據情況做出合適的反應-根據反應再觀察是否進行糾正,來回循環的過程。 感覺統合訓練主要是培養孩子的機體學習能力。
感覺統合理論(SensoryIntegrationTheory)是1972年由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專家愛爾絲博士提出的。簡單地說,感覺統合就是把身體各個感覺***接收到的信息輸入大腦,大腦進行分析加工和處理后,指揮相應的身體部位做出反應的能力。感統失調,可以理解為“感覺信息處理障礙”,也就是大腦統一輸出感覺信息的能力出現了問題。通俗地說,就是大腦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很輕微的障礙。很多家長對感統訓練存在疑問或者片面的認識,不開展或者錯誤開展感統訓練,使孩子錯過了比較好的訓練時期。 很多運動是突出某一方面的側重訓練,只有科學的感覺統合訓練才是促使孩子立體發展的基礎。溫州幼兒感統觸覺
感統訓練的比較好時期在12歲之前,所以,感統知識,也是0-12歲孩子父母的必修課。金華小貝殼感統咨詢
認為孩子感統失調會自愈,所以就算發現了孩子出現這方面問題也并不擔心,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并不是!嚴格來說,孩子感統失調基本不會自愈,它帶來的影響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感統失調的孩子不僅需要專業的指導,還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才會有所好轉。因為人的每一個動作都有著十分復雜的感覺統合要求,需要大腦的多方配合才能完成。而大腦發育的比較好時間就是在12歲之前,12歲之后大腦的各項功能基本趨向成熟。所以說,感統失調的孩子在12歲之前是很容易通過訓練糾正的,一旦超過這個年齡,就會一直維持失調狀態,難以改變。這也是為什么有的孩子小時候很聰明,但長大后卻很一般了。感統失調如果不及時調整,危害極大。比如學習能力、專注力,甚至是情商、人際交往能力等,都會比同齡兒童差一截,進而影響今后的學習生活,屆時追悔莫及。 金華小貝殼感統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