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全纜電纜科技有限公司2024-09-19
電纜成纜工藝與質量控制要點
在電纜制造中,成纜節距比作為衡量成纜效果的重要指標,其定義為成纜節距長度與成纜直徑之比。這一比例的選擇需依據線芯截面的大小靈活調整,一般而言,線芯截面增大時,為降低機械應力并維持良好的柔軟性和穩定性,成纜節距應相應減小。具體而言,小截面電纜的節距比可設定在70至80之間,而大截面電纜,尤其是考慮到其承受的較大機械應力,節距比則需更為緊湊,如圓形XLPE電纜宜取25至30,扇形PVC電纜則推薦40至60,以確保成纜后無蛇形現象。
關于成纜方向,出于電纜安裝、鋪設及后續維護的便利性考慮,統一采用右向絞合。此外,為確保電纜外形的規整,需在絕緣線芯間填充適當材料,如塑料繩、管、條、聚丙烯撕裂膜或石棉繩等,以填補間隙,提升整體結構穩定性。
成纜質量控制方面,重點關注繞包層的平整性、緊密度及外觀質量,避免折疊、打絡、起兜等不良現象。同時,嚴格控制電纜的不圓度,即同一截面上大與小直徑之差的百分比不應超過平均直徑的15%,以保證電纜的均勻性和使用性能。
在成纜過程中,為減輕絕緣線芯因扭力產生的內應力,避免絕緣損傷,常采用多模逐級緊壓工藝。首道壓模孔徑略大于成纜直徑,主要起合攏作用;隨后兩道壓模孔徑逐漸減小,分別承擔緊壓與定型任務,確保成纜緊密且形狀穩定。配模的松緊度需通過實際檢查來驗證,如電纜在模內穩定不晃動,手轉線芯無松感,壓模溫度適中且線芯表面無損傷痕跡,均為配模合理的表現。
成纜完成后需進行檢驗,利用目測、量具及專業儀器等手段,仔細檢查電纜的外觀、尺寸、性能等,確保無裂紋、劃痕、氣泡等缺陷,并符合規定的各項技術指標。對于發現的問題,及時采取切割、修復、涂層或包裝等措施進行處理,以提升電纜的整體品質,滿足使用要求。
本回答由 杭州全纜電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