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省五常市常堡鄉常堡村村委會[230184203200]
- 黑龍江省五常市常堡鄉周家崗村村委會[230184203201]
- 黑龍江省五常市常堡鄉中華村村委會[230184203202]
- 黑龍江省五常市常堡鄉福興村村委會[230184203203]
- 黑龍江省五常市常堡鄉興利村村委會[230184203204]
- 黑龍江省五常市常堡鄉廿十家村村委會[230184203205]
- 黑龍江省五常市常堡鄉南崗村村委會[230184203206]
長途區號:0451 | 郵政編碼:150000 | |
車牌號碼:黑A | 行政代碼:230184(身份證號碼前6位) | |
隸屬政區: 五常市 | 行政級別:鄉 |
常堡鄉位于五常縣城東北15公里處。北緯45℃,東經127℃。東靠衛國鄉,南接民意鄉,西面是安家鎮,北靠?牛河與二河鄉隔河相望。常堡鄉歷史較長,清咸豐四年批準放荒,曾建舉仁、由義、崇禮、沿智、誠信5個社。同治八年(1989)年,清政府派旗館協領駐守本地。下設鑲黃、正黃二旗,設佐領管理。民國時為第五區,偽滿洲國設村公所,1946年解放后,設常堡鎮。后稱第七區。1956年將原區劃為五常堡、豐產、二河3個鄉,常堡為中心鄉。1958年由常堡、豐產兩鄉合并為常堡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建鄉改為常堡鄉。常堡鄉轄51個自然屯,劃為12個行政村(即:常堡、明星、中華、廿家、二崗、福興、周崗、興利、二里、四崗、南崗、盛興)。2001年8月,重新調整為7個村,常堡、明星、二里并為常堡村;南崗、二崗并為南崗村;興利、盛興并為興利村;廿家、四崗并為廿家村;中華、福興、周崗不變,共有4742戶,17543口人,其中漢族占96%,朝鮮族占3%,滿族、回族占1%。 常堡鄉區域面積為123.4平方公里。地形東西窄,南北長。南高北低。境內有兩條小河流,由南向北匯入?牛河。“八一”(光輝-常堡)干渠以南屬丘陵地帶,以北為平原。1968年以來,修建“八五”、“馬泉”、“七三一”3座水庫。 常堡鄉現有耕地面積為11.5萬畝(其中:水田4.2萬畝),50%為丘陵黃土地。全年無霜期130~140天。活動積溫2600~2700℃,降水量450~650毫米。“五二路”縱伸南北,“安石路”橫貫東西,各村各屯之間砂石路平坦暢通,有線電視、電話普及率達69%,人民群眾文化生活豐富。1986年以來 ,先后有二里、常堡、明星、興利等4個村被評縣級文明村,占全鄉總村數的33.3%。1992年,獲水利工程建設“黑龍杯”競賽金獎。1999年,常堡鄉精神文明建設成績裴然,被五常市委譽為“常堡現象”。2000年、2001年、2002年連續被五常市政府評為水利工作先進單位(第一名),2001年全市綜合排名第8,2002年全市綜合排名第5。2003年糧食總產量26478噸,社會總產值實現4825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達33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