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熱潮涌向同城貨運O2O領域
來源:山東物流網 發布時間:2015-9-28 8:50
同城貨運O2O正掀起新一輪資本熱潮。連日來,一號貨的、一號貨車、藍犀牛、貨拉拉等多家貨運O2O企業分別宣布獲得了數千萬至上億元不等金額的融資。不僅如此,以58到家為代表的實力派也在持續發力,市場開始上演跑馬圈地。
搶食9000億元蛋糕
有數據顯示,2015年同城貨運市場規模約占全國GDP的1.5%,僅北京市場規模就約300億元,全國約有9000億元。
近日,貨拉拉宣布獲得新一輪1千萬美元融資,此次融資由MindWorks Ventures及AppWorks領投,清流資本及其他個人投資者聯合參與,融資后貨拉拉將在未來三個月開通12個內地城市。
無獨有偶,另一家物流O2O平臺藍犀牛前不久也宣布獲得2500萬美元B輪融資。不僅如此,此前一號貨的、一號貨車等多家企業均已獲得融資。截至目前,已有上百家貨運O2O企業角逐這一市場,數十家 已獲得上千萬甚至上億元不等的融資。同城貨運O2O儼然成為打車軟件之后的又一個資本追捧對象。
實際上,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潛力,不僅是初創企業的追逐目標,互聯網巨頭早已暗度陳倉。早在去年11月,58同城發布旗下全新品牌“58到家”全面布局O2O領域。58同城CEO姚勁波曾透露,未來3年將投入3億美金支持58到家業務。雖然到目前為止58同城以及58到家均沒有透露在速運業務的具體投入金額,但作為58到家三大業務版圖之一,該公司對速運業務的重視程度顯然不亞于家政、麗人兩大業務。
專家表示,巨大的市場空白導致市場缺乏統一標準,眾多企業扎堆涌入有望解決市場供需不平衡、服務不規范等行業詬病,從而進一步規范市場。
力拼服務意在規范市場
一直以來,傳統貨運行業信息轉化率低,價格透明度低,服務質量及效率低下直接導致貨主及司機之間權益無保障,信賴度低,整個行業始終缺乏統一規范標準。因此,對于各家同城貨運O2O企業首先要做好的就是服務。
據悉,一號貨車平臺采取司機開放注冊的形式,司機注冊即可接單無需參加培訓;對于價格和服務,平臺給出參考價,司機可隨意與客戶議價加價,該平臺模式一定程度上給予了司機自由空間,從APP上看注冊司機量較大。同時,客戶可以在APP中設置自己的常用司機,從界面上看更像是兼備給指定司機下單的“司機通訊錄”功能。
貨拉拉根據各種不同車型大小按里程計價,收費透明合理。該平臺的司機都必須經過3證認證及定期接受專業培訓,從而改變以往個體司機“散漫無序”的運作模式。
藍犀牛平臺司機也是經過專業資質審核及培訓,做到1分鐘內響應客戶訂單,15分鐘內到達指定發貨地點,并可協助搬運。同時,通過與保險公司合作,提供物品破損丟失先行萬元賠付服務。
而58到家速運不僅對司機有嚴格的進入門檻,包括司機到公司進行統一培訓、考核以及收押保證金等方式保證服務質量外,還對司機制定獎懲機制,如對司機遲到、取消訂單、私自繞路、損壞物品等問題,公司實行暫停服務3-7天不等懲罰措施;對于私自加價等嚴重問題,公司有權以保證金和平臺獎勵總金額作為違約金予以扣除,甚至終止協議。此外,對用戶方面也有透明、統一的價格標準。相比其他大多數企業,58到家速運對于司機的管理更為嚴格,制定系列培訓體系、管理體系及獎懲體系目的則是為了從源頭保障服務質量,這種措施確實能為用戶帶去更多利好。
未來誰主沉浮
雖然同城貨運O2O領域各路玩家頻頻試水,但或許同團購網站以及打車軟件的發展類似,勢必要經過燒錢、圈地、洗牌的過程,在一系列的優勝劣汰后,對任何一家企業要想最終脫穎而出似乎都不是一個輕易的過程。
58到家認為最大的難題在于技術和資金方面。該公司相關人士表示,企業需要具備充分的大數據分析及處理能力,快速響應貨主需求并對附近司機進行智能匹配,需要通過技術手段解決司機與用戶之間信息不對稱、供需不平衡的問題。此外,對于平臺司機,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和成本去改變傳統模式的從業習慣,建立標準的管理體系和培訓體系,從而加強對司機的服務管控。而對于貨主,則需要更大的投入去改變傳統的用車習慣以及建立透明的價格體系,從而建立行業規范,提升運營效率,徹底滲透傳統貨運行業。
同時,對于平臺來說,最忌諱的是司機與客戶之間形成強綁定的關系,否則平臺便失去了管控力,未來盈利模式將無從談起。O2O企業更需要打造的是標準化的服務,改變傳統行業司機與客戶一對一服務的“常用司機”形式,這才是一種健康持久的商業模式。
而斑馬快跑創始人李佳則指出,目前同城貨運APP存在品牌辨識度低和貨運行業對生關系的排斥兩大問題。其最終看好的企業也就兩三家。
資深物流人士馬珺表示,在物流行業,同城配送的投入產出不成比例。但同城配送更貼近客戶,對服務體驗的影響更大,也是物流服務鏈條中比較“痛”的一個環節。如果在互聯網場景下,能充分利用閑置物流資源,更有效更智能的匹配供給與需求,未嘗沒有前景。只是,在大量耗資的前提下,對于尚無清晰盈利模式的同城貨運O2O企業,誰也不敢保證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