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政府工作報告:定位國際物流樞紐 申請自貿區
來源:山東物流網 發布時間:2016-1-27 9:45
重慶市市長黃奇帆1月24日在該市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稱,重慶將在“十三五”期間,在國家開放大格局中“有更大擔當”。重慶首次自定義“國際物流樞紐”,無縫連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此外,重慶還申請設立自貿區,前期準備已完成,等待批復。
首次自定義“國際物流樞紐”
黃奇帆沒有進一步闡釋重慶的這一“更大擔當”的進一步涵義。
重慶市此前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的“擔當”是,在國家相關領導人的牽頭和支持下,整合中國、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已有的鐵路資源,并將沿途各國 的海關聚合在一起,實現海關檢驗互認,一票通關。將中國貨物運往歐洲的時間由海運的30多天縮短為16天,經進一步整合提升后,可提升至12天——這一被 重慶市定名為“渝新歐鐵路”的解決方案,為國家整合沿途多國資源,構建“一帶一路”戰略,提供了初始架構和啟發。
黃奇帆1月24日在該市政府工作報告中稱,“十三五”期間,重慶將全面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發揮戰略樞紐功能的輻射帶動作用,服務西部開發開放。依托渝新歐鐵路(北上西安后,西去歐洲)、長江黃金水道(借上海出海)、渝昆泛亞鐵路(西去東亞)和江北國際機場,構建多式聯運跨境走廊,建設國際物流樞 紐。
政府工作報告中暫未提及目前重慶借鐵海聯運,通過廣東口岸及廣西憑祥出海這一南下通道。
黃奇帆說:“我們將緊扣現代互聯互通和現代服務經濟,聚焦金融服務、航空、交通物流、信息通信技術等重點領域,發展各種新技術、新產業、新業務、新業態、新模式,構建以重慶為運營中心、輻射內陸、聯通歐亞的國際貿易輻射圈”。
這是重慶市第一次將自己的發展戰略定位為“國際物流樞紐”,并借此“以重慶為運營中心、輻射內陸、聯通歐亞的國際貿易輻射圈。”
此前,重慶市在物流及經濟發展戰略定位上,只提“西部物流中心”。其定位的概念外延是中國,范圍是西南地區及西部地區。這一次,重慶正式把自己放在了全球經濟版圖上,為自己繪制了一個新的未來格局。
無縫連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
黃奇帆曾多次在不同場合表示,重慶開放最大瓶頸是物流不便。補齊這塊短板,大通道建設是當地的不二選擇。
“渝新歐”國際鐵路和果園港是重慶大通道建設最為重要的兩個路徑。以重慶為起點,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至德國杜伊斯堡的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是重慶向西開放的“快車道”。依托這條鐵路,貨物可在相對時間較快、花費較少情況下往返于歐洲和中國內陸地區。目前,“渝新歐”國際鐵路已實現雙向常態化運行。2015年,“渝新歐”全年累計開行257班,貨源組織不斷拓展,去回程商品亦日益豐富。
“渝新歐”使中國內陸地區物流流向改變,讓過去開放“洼地”重慶成為開放“前沿”。得知“渝新歐”班列運營情況良好,習近平要求重慶完善各個開放平臺,建設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和口岸高地,建設內陸開放高地。
黃奇帆曾表示,“一帶一路”涵蓋了亞洲和中東歐等國家地區,長江經濟帶覆蓋了中國11個省區市,二者天然連接,構成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整體格局。重慶在連接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戰略過程中,港口是重中之重。
果園港區位優勢明顯,集疏運條件優越,已成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在重慶實現無縫連接的重要支點。
重慶申請設立自貿區
黃奇帆1月24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披露的“更大擔當”,將有幾個主要構成,一是通過發揮已有的內陸口岸優勢,建設亞歐貨物互通的轉口分撥中心,加密渝新歐鐵 路班列,力爭全年雙向開行360列。支持在渝注冊、報關、結算、納稅和退稅的貿易集成商設立區域總部,提高轉口貿易份額。爭取設立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
兩江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湯宗偉對此表示,重慶申請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前期準備工作已經完成,目前處于等待批復階段。
湯宗偉透露,自貿區設想將在現有的保稅港區的基礎上進行展開,主要涉及到重慶市幾個區域:一是保稅港區,以空港依托擴大到云計算基地;二是水港區拓展到果園港和江北嘴金融中心;三是沙坪壩綜合保稅區,包括團結村這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