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業應該如何與時俱進?智慧物流正在成型
來源:山東物流網 發布時間:2016-2-22 8:14
最近,電商以“年貨節”的名頭準備趁春節再打劫一回“剁手黨”的錢包。同時,一份“2016春節快遞公司放假通知”在網上熱傳,含義不言而喻:“買貨要趁早”。
而順豐速運廣州公司相關負責人對媒體介紹,2016年春節期間,順豐的快件收寄業務不會停,除了個別業務有臨時調整外,其他同城、跨城速運都不會受影響。申通快遞亦表示,他們會像去年春節一樣“不休網、不拒收、不積壓”,確保春節期間全網取件、轉運、派件工作正常運轉。
這其中有何深意?
快遞業的新動向
國家郵政總局近日公布了2015年郵政行業運行情況。2015年,郵政企業和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收入(不包括郵政儲蓄銀行直接營業收入)累計完成4039.3億元,同比增長26.1%;業務總量累計完成5078.7億元,同比增長37.4%。
2015年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我國快遞業仍保持了快速發展。在新形勢下,快遞業應該如何與時俱進?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快遞協會會長高宏峰曾在2015年底召開的第五屆中國電子商務與物流企業家年會上針對行業發展方向、服務創新、產業融合等快遞與電子商務的協同發展提出了兩個建議。
一是要鼓勵快遞與電子商務的深度融合與聯動發展。二是創新快遞與電子商務互利共贏的協同機制。
電子商務的發展將直接影響快遞業務規模和發展空間,而快遞發展的好壞也直接影響消費者對待電子商務的態度和行為,二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只有協同發展,共同做大做強,方能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首先要優化協同發展的政策,深入開展協同發展熱點問題的前瞻性研究,為相關的政策出臺提供理論和實踐的支撐,促進協同發展的相關政策表噸的制訂和相關行業標準規范的有效對接,協調快遞和電商企業在快遞節點城市了電子商務示范城市重合地區建立協同發展示范基地。”高宏峰說。
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促進快遞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引導快遞業與電子商務企業深度合作,促進線上、線下互動創新,共同發展體驗經濟、社區經濟、逆向物流等便民電商新業態,積極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構建農產品快遞網絡、服務產地直銷、訂單生產等農業生產新模式。
其實,早在2012年,財政部、商務部、國家郵政局就共同確定了天津、石家莊、杭州、福州、貴州等五個城市開展電子商務與物流快遞協同發展的試點,鼓勵試點城市因地制宜,探索適合本地電子商務和物流快遞發展的路徑,開展各級特色的發展模式。
2015年11月,國務院法制辦出臺了《快遞條例(征求意見稿)》。今年1月21日,全國政協又在京召開了第46次雙周協商座談會,圍繞“《快遞條例》的制定”進行了討論。
近年來,順應“互聯網+”發展的新形勢,我國快遞業與電子商務攜手共進,業務規模和服務水平顯著提升。但是由于起步晚、發展快,快遞業也面臨著管理方式較為粗放、行業政策法規體系不夠完善、基礎設施滯后、快遞渠道安全風險不斷暴露、市場經營秩序不夠規范等問題。
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在用1月21日開展的此次討論中指出,交通運輸部將進一步推動《快遞條例》的制定出臺,加快提升快遞業法制化標準化水平。在起草修訂過程中牢牢把握三點:注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化安全責任落實,保護用戶合法權益,保障公共安全和行業安全;規范快遞市場秩序,完善快遞服務規則,引導企業不斷提升服務水平。
智慧物流正在成型
與快遞業息息相關的還有更大的一個領域——物流。
近兩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重保持在18%左右,這一比例是發達國家的2倍,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約6.5%。物流和倉儲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可有效地節省勞動力、土地或租金成本,提升生產和管理效率。
而有關投資人士認為,智慧物流將是2016年的投資重點之一。
2015年7月,商務部辦公廳下發《關于智慧物流配送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提出,在1——2年內,在全國創建10個智慧物流配送示范城市、打造50個智慧物流配送示范基地(園區)、培育200個智慧物流配送示范企業。通過示范創建工作,推動配送效率提高20%,倉儲管理效率提高20%。
《實施意見》還明確了七項具體工作任務:建立布局合理、運營高效的智慧物流園區(基地);建立深度感知的智慧化倉儲管理系統;建立高效便捷的智慧化末端配送網絡;建立科學有序的智慧化物流分撥調配系統;建立互聯互通的智慧化物流信息服務平臺;提高物流配送標準化、單元化水平以及提升物流企業信息管理和技術應用能力。
其實,所謂“智慧物流”概念早就提出。但是,人們對“智慧”的感受可能不是特別深刻,像上述文件中提出“通過示范創建工作,推動配送效率提高20%,倉儲管理效率提高20%”,這些效率提升反映到一家物流企業,到底是什么概念?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申正遠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智慧物流對于企業而言,就是讓企業自身物流系統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維、感知、學習、推理判斷和自行解決物流中的某些問題的能力。
“海外大型智慧物流系統集成商都會形成核心的產品優勢(分揀速度、管理軟件平臺、出入庫速度等),具有強大的品牌效應和規模效應。在物流標準體系還未實際建立的情況下,大數據、云信息等技術與物流結合難度較大。在智慧物流的打造中,比較成熟的技術有RFID技術,用來感知定位、過程追溯等。”申正遠說。
申正遠提出,現在,打造智慧物流,首先要進行智慧物流園區的建設。
為何是園區形式?原來,智慧物流園區可將生產制造業與商貿流通業相結合,能夠提供各項物流功能服務和優質服務水平。在一個智慧物流園區建設中,要對商品揀貨、出庫等環節進行改造,這些環節的改造將加快物流運送時間,提高物流運輸效率,帶來較高的產業價值。一個智慧物流園區建設時間較長,成本較高,但園區一旦建成,將會促進物流行業向標準化、正規化發展,其性價比也較高。
記者還了解到,大數據可實現物流供應鏈上下游的資源數據、交易數據、供應商數據、質量數據的實時跟蹤分析,實現物流供應鏈各個環節信息合理共享和業務協同運作,提高供應鏈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而申正遠指出,智慧物流下一個階段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數據的競爭,物流企業之間存在嚴重的競爭,不肯輕易向對手共享數據資源。同時,物流園區所建面積廣、資本耗費大,需要雄厚的財力支撐。
“隨著電商、互聯網技術逐步發展,信息化進程逐步加快,智慧物流體系正在逐漸建立。”申正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