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物流網 發布時間:2016-5-16 8:38
2015年生鮮電商風生水起,各路資本跟進,天貓、京東等巨頭的加入,讓生鮮領域變成了新的戰場。但是作為生鮮電商的標配,冷鏈倉儲物流一直是硬傷。這意味著,生鮮電商完善冷凍庫、冷藏車等基礎設施和管理體系,降低運輸配送中發生的損耗,減少運營成本迫在眉睫。
火熱背后的損耗率難題
生鮮電商一派火爆的景象,卻難以掩蓋普遍虧損和損耗率高的現狀。
《2014-2015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報告》顯示,目前國內農產品電商接近4000家,其中僅有1%盈利,7%巨額虧損,88%略虧,4%持平,總體上95%的都在賠。生鮮電商仍處于聚攏用戶、培養用戶購買習慣的階段。
目前,消費者規模小且零散化,配送成本高,又希望產品送達時是新鮮的,能夠保持好的口感。用戶在生鮮電商平臺下單,收貨后發現產品與圖片描述有比較大的差異,有爛果、次果,或海鮮產品已變軟甚至解凍滲水,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
據統計,我國生鮮品類的損耗約為 20-30%,大部分是在產品流通過程中發生的,而在外國這一數字約為3-5%,這既帶來了安全隱患,也提高了產品成本。當消費者投訴退貨則意味著產品完全報廢,往返翻倍增加了商品的損耗,進而拉高了成本。
全日達航空特快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汝祥表示,生鮮的關鍵在于“保鮮”,降低損耗率需有強大的倉儲,庫房中需配備冷凍區及冷藏區,以實現不同溫度需求的生鮮食品的存儲;其次是縮短配送時間,以極快的速度將產品送達消費者手中。
實際上,網購生鮮損耗率高已經嚴重影響到用戶的體驗。如果收到的是變質腐爛的產品,而當前電商的投訴退貨過程普遍復雜、規定不一的情況下,不少消費者對售后不滿,差評隨著網絡廣泛傳播。如此一來,網購生鮮并沒有帶來好的購物體驗,反而影響了口碑。
損耗率高反映出倉儲能力不足、冷鏈配送體系不完整的短板。我國冷鏈和管理技術與國外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提升空間很大。
以速度破解高損耗“結癥”
當前生鮮電商通常是采取建設自有倉儲與冷鏈物流配送體系,其次是依靠第三方社會化的物流公司。前者資金投入大,動輒上億元的資金鋪設,屬于重資產模式,且投入回收周期緩慢,如天天果園、本來生活、沱沱工社等生鮮電商,物流支出占據了很大一部分成本。而更多生鮮電商則選擇與第三方物流合作,但是在運送、落地配上無法確保能夠全程冷鏈。
伴隨著生鮮電商平臺高速發展,國內冷鏈產業已經開始了主動變革之路,涌現出全日達航空特快、黑狗冷鏈、九曳供應鏈、神盾快送等10多家專注生鮮冷鏈配送的企業,有的采取干線運輸、有的專注于航空物流。
而全日達的優勢在于采用了與時間賽跑的方式,將普通的快遞模式進行升級,把以往低端的航空貨運服務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同時整合嫁接各城市落地配的渠道資源,以最大程度減少生鮮配送過程中的損耗。尤其是在生鮮貨物的配送承接方面,已全面覆蓋到B端并能用低溫冷鏈到達C端用戶。
“物流配送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了生鮮產品的損耗度!彼稳晗檎J為,生鮮電商更應該把精力放在公司的運營上,如完善供應鏈、擴大品類,將資金和資源投入到產品標準化、完善售后服務上。而將物流交給專業的第三方冷鏈企業來負責,借助外力完成最后一公里保鮮配送。
對于大部分垂直生鮮電商而言,合理的發展模式是掌握大數據,擁有大量重復購買的用戶,并聯動專業冷鏈物流企業,縮短產品流通時間和損耗來降低客單價才能夠化解高成本,提升盈利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