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參考報 發布時間:2022-2-24 9:29
當以“快”盡顯優勢的5G,與鄉村生活之“慢”發生碰撞,會激蕩出怎樣的火花?
產業插上翅膀、平安更有保障、教育醫療接軌現代化……以5G為支撐的信息化建設,正在成為消弭城鄉數字鴻溝、促進鄉村振興、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的必要條件之一。
“新農具”遠程操控跨省種田
智能化設備進行施肥、灌溉、控溫等操作,根據采集的數據迅速做出相應的對策……在浙江省天臺縣平橋鎮,5G網絡已實現全覆蓋,廣泛應用于農業農村生產生活。
浙江本心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葛浩亮,本身就是一名高級農藝師,原本也從事過互聯網行業。
與一般春耕夏收的“田把式”不同,葛浩亮“分身有術”。他在山東也有農業產業,平時的農業管理、技術指導都靠5G技術遠程操控。
“5G低時延、高精度,可以很方便地用手機、電腦操控園區內的加熱器、傳感器、濕簾風機降溫系統等,確保恒溫、恒濕。大棚內安裝的高清攝像頭,可以無延遲地將圖像傳輸到手機上,結合相關數據,不用到現場就能看清農作物的生長情況。”葛浩亮說。
隨著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反過來刺激了鄉村對信息基礎設施的巨大需求。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一方面,我國農村互聯網普及率不斷提升,但仍存在巨大潛力;另一方面,從“用得上”到“用得好”,對帶寬、時延等網絡指標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清明前后,是江南春茶采摘上市的關鍵期。作為中國有機茶之鄉,武義縣打造了浙江首個“5G+智慧茶園”。在浙江移動5G、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支持下,3000平方米茶葉數字化生產線和200畝種植基地初步完成了調測和數字化改造,茶葉生產正從以前的手工作業向規模化、標準化、數字化發展,無論是茶葉產量、質量還是茶園工作效率都得到了顯著提升。
在海拔500米的有機茶種植基地,茶園中的攝像頭和氣象數據采集設備引人注目。這些5G高清全景攝像頭,能夠24小時不間斷地觀察和記錄茶葉的生長情況,茶葉是否有蟲害等情況,可以一目了然。
“智慧大腦”植入綠水青山
在杭州市余杭區鸕鳥鎮,正在進行的是一場立體式的數字化轉型,將“智慧大腦”植入綠水青山,讓數字技術融入鄉村治理,在農業種植、生態旅游、鄉村治理等方面探索數字化“智理”新路徑。
蜜梨是鸕鳥鎮的特色農業,栽培面積達8000多畝,為了更好地發展這一特色產業,鸕鳥鎮引入了數字化的農業管理手段,開發了“5G+蜜梨無人值守”項目。
據介紹,通過在梨園內布設傳感設備,實時采集果園內的土壤水分、光照強度、大氣壓、光合有效輻射等數據并進行綜合分析,可以為蜜梨生產提供精準化種植和智能化決策。
中國移動余杭分公司總經理翁其艷表示,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幫助鸕鳥鎮先后打造了“數智鸕鳥·全域治理平臺”和“數智鸕鳥·旅游管理平臺”。利用5G高帶寬、低時延等特點,在銷售方面實現“5G高清直播帶貨”,在教育方面實現“山城協作實時課堂”,在醫養方面打造“健康小屋”,解決鄉村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比如,一旦發生山林火災,高空瞭望球機會自動向平臺報警。遇到汛期,設置在河道、溪流關鍵點位的雷達傳感器能密切跟蹤水位,及時發布預警。此外,系統還能智能生成救援路徑,提供最佳救援方案,實現精準處置。
旅游管理平臺可以對鎮內15家景區景點和6家景區村莊游客流量數據實現實時監測,主要經營指標可視化呈現。移動大數據進行客流、客源地、性別、消費統計,判斷游客變化趨勢。將統一地址庫與VR實景相結合,實現“人過留影、車過留牌、機過留號、物過留痕”的萬物數字化匯集。
“加速器”消弭城鄉數字鴻溝
2月5日上午,浙江溫嶺村民顏奶奶來到塢根菜場采購食材。不會用智能手機的顏奶奶把身份證往“數智門神”上一刷,就完成了健康碼登記、體溫測量。5G技術的運用,讓顏奶奶這樣的“銀發一族”順利跨越了“數字鴻溝”。
據介紹,“數智門神”基于5G模組,對接省市公共數據平臺的疫情防控相關數據,通過結合實時照片,能有效杜絕冒用他人健康碼、使用無效健康碼等行為的發生。同時,“數智門神”也是一臺集身份證讀卡設備、攝像頭、測溫模塊等于一體的設備,只需要亮碼或出示身份證,即可完成檢測工作,將原本需要花費一兩分鐘的工作時間縮減至幾秒鐘,不論是健康碼顏色異常或是體溫異常,都會第一時間反饋到后臺。
在更廣大的農村,5G正成為百姓生產生活邁向現代化的“加速器”。
浙江天臺縣平橋鎮前山頭村聯合電信部門開發了一套系統,給每個老年人發放了一個智能手環,實時監控老年人心率、呼吸等身體基本指標,如一發現指標異常,立刻可通過5G發送至系統終端,并向村系統、家人報警,及時警示采取措施。
在溫嶺白牛皮村,每天清晨都會準時響起“云喇叭”。目前,該村已初步建成日常廣播與應急廣播相適配的“村村響云喇叭”服務網絡,在疫情防控、黨史學習、政策宣傳、防溺水工作等方面發揮顯著效能,成了傳播黨和政府聲音的“擴音器”、密切黨群關系的“連心橋”、農民致富奔小康的“信息站”、搶險救災的人心“穩定器”。
在“楓橋經驗”發源地浙江諸暨市楓橋鎮,一塊大屏實時展示著全鎮智慧消防、安全生產、市政管理、基層治理、自然災害、智能充電情況。遍布全鎮各村的2000多個移動傳感、監控設備,成為這塊大屏的數據源頭。“建設‘一個平臺+一張圖+N個應用’,非常依賴5G超低時延特性,這保證了數據傳輸的實時高效,提升了系統平臺安全預警效率。”浙江移動5G技術專家介紹,楓橋5G項目使用了大量傳感器和攝像頭,設備的回傳數據量大,響應速度快。
通過5G網絡,坐在教室里的浙江桐廬縣莪山畬族鄉小學生鐘鷹航,沉浸式游覽了良渚博物館,在疫情期間實現了打卡“第二課堂”的心愿。在北京大學數字治理與城鄉共富實驗室的支持下,“5G稻田”“數字教學”“數字旅游”等新興事物,成為這個少數民族鄉鎮連接世界的通道。2020年7月,莪山畬族鄉正式啟動“全國少數民族5G示范應用第一鄉”建設,搭建“鄉村智腦”推動產業、民生、治理等多個具體5G場景落地應用。隨著暢通的5G信號像水路電一樣成為標配,村民的眼界也隨之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