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路貨運謀變彰求發展戰略
來源:山東物流網 發布時間:2016-5-30 8:42
太原鐵路局首發開行X2512次“太原鳴李——佛山東特需班列”,滿載山西老陳醋、汾酒等山西特產,以及家用電器、瑪鋼件等“白貨”,從山西鳴李車站發出,48小時內抵達廣東佛山東站。這是中國鐵路貨運量最大的太原鐵路局,正謀求改變“一煤獨大”的貨運困局,轉型走出門外招攬“白貨”,不斷深入供給側改革,以應對持續下滑的鐵路貨運市場的一個場景。
“黑貨”即煤炭,“白貨”即煤炭以外的其它貨物。太原鐵路局處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煤炭運輸大局,在煤炭“黃金”期,該局承擔全國六分之一的運輸量,多年來形成了“一煤獨大”的貨運格局。在“黑貨”源源不斷、應接不暇的耀眼背后,“白貨市場”正在迅速流失。而隨著煤炭產業的產能過剩,“黑貨”消費量銳減,鐵路貨運量隨之而降,太原鐵路局面臨著無“黑貨”可運、“吃不飽”的尷尬與無奈。
怎么辦,是向國家等、靠、要,還是求新謀變,太原鐵路局選擇了后者!胺黑增白”、“以白補黑”,“黑白兩道”求發展,成為了太原鐵路局推進鐵路貨運改革的總體思路。
其實,無獨有偶,面對著曾經車皮難求的光輝歲月,“昔日不再重來”的中國鐵路各鐵路局均已邁出鐵路貨運改革的步伐。從原有大宗物資運輸的主戰場下來,中國鐵路開始向以“白貨”以及零散貨物運輸市場進軍。并依托現有的資源,不斷學習貨運營銷、不斷探索新的改革模式、不斷開發開拓市場,腳踏實地實踐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筆者看來,中國鐵路的勇于面對市場,勇于改革與創新值得肯定。眾所周知,中國鐵路經歷著從“鐵老大”變“店小二”的歷程,經歷著“找市場、求生存、謀發展”的體制改革的陣痛,而太原鐵路局的“黑白兩道”求生存與發展的理念,無疑為中國鐵路其他鐵路局打了標、立了樣。從原有的貨運市場的熙熙攘攘到門可羅雀,我們期待著中國鐵路華麗轉身,走出一條生存與發展的康莊大道,為國家經濟發展和百姓安全、舒適出行再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