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物流:山東將打造物流界“淘寶網”
來源:山東物流網 發布時間:2015-6-26 9:53
目前,“互聯網+”已成為熱詞,各行各業都在和互聯網融合。新形勢下,“互聯網+物流”將打破傳統物流方式,讓眾多物流企業要思考如何面對挑戰和發展。
物流業正面臨行業洗牌,信息化、標準化建設尤為重要。圖為宇佳標準化物流園區。(資料照片)本報記者 尹爽 通訊員 王賡
5月22日,記者從山東省交通運輸廳獲悉,專為全省物流企業量身打造的山東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應用互聯云平臺,將自2015年開始在全省全面推廣。通過這個平臺,物流企業可以把業務從“線下”擴展到“線上”,“抱團”闖市場,解決我省交通物流行業“散、小、弱”的問題,促進交通物流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互聯網+物流”將成物流界“淘寶網”
“互聯網+物流,將對物流業帶來深遠影響。”山東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運營中心主任王濤說,互聯網對物流業的運作模式、營銷模式、渠道模式以及融資模式都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互聯網與物流的融合,在管理監控、運營作業、金融支付等方方面面實現信息共享,也就是實現整個物流供應鏈信息化。
在消費互聯網市場已趨于穩定與飽和的當下,像物流互聯網這樣對實體資源有充分把控能力的產業互聯網尚有很大探索空間。目前全省約有55萬家運輸公司和102萬臺貨運車輛,“如果他們都能聚合到我們這個平臺上,相當于把各地的物流園區放到網上。”王濤說,企業利用線下資源優勢,在平臺上拓展業務,并將線下物流、退貨等業務流程進行線上管理,最終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平臺上的物流企業,向上銜接生產企業、向下服務終端用戶,變消費互聯網市場的B2C模式為B2B或B2B2C,這個平臺就是物流界的“淘寶網”。
構建“互聯網+”產業生態
傳統的物流急需整合資源,抱團發展,提升服務能力。“不論是物流互聯網、物流信息化,還是物流電商和物流互聯網金融,都離不開大數據。”王濤介紹說,物流互聯網需要與互聯網金融結合。他們在打造一個生態,這里有5個要素:有物流企業,有金融保險機構及增值服務商,有上下游的制造業、農業和商貿企業,有行業管理,最后是物流信息管理系統。
這5個要素連接起來,構成一個以應用互聯云平臺為中心、供應鏈協同作業、實現物流交易、配送、金融、保險等增值服務的高效運作的社會化物流生態,這個生態未來會沉淀越來越多的數據。這些數據資產包括生態中的供應鏈數據、企業經營數據、物流數據、還有其他的市場交易數據等等。不但構成評估生態內企業信用評估的基礎,還可以提前監測出生態健康指數。
“物流互聯網金融”改善傳統物流金融服務
對于物流應用互聯云平臺為何要聯姻金融機構,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運營中心主任王濤表示,“物流互聯網金融”應突破互聯網平臺與金融機構傳統的渠道合作模式,物流應用互聯云平臺并非定位于金融信息撮合,不是只負責把金融機構的產品信息傳達到用戶手中,因為很多產品不一定適合平臺的用戶。
“我們的平臺和金融機構的合作是全方位的,在金融保險產品設計,轉賬、提現、支付方面的優惠,授信融資的特色服務,保險業務在線投保的優惠費率、快速理賠的個性化服務,以及魯通卡網上充值業務等合作上的聯系都很緊密。”王濤說,平臺的用戶不僅與金融機構的用戶有很強的互補性,且需傳統金融機構幫助,使平臺在互聯網金融生態中提高效率。為此,從去年開始,省平臺運營中心與招商銀行、浙商銀行、人保財險、太平洋保險、華海財險、山東省交通運輸廳高速公路電子收費客服總中心直屬分中心合作,從物流業務管理信息系統積累數據開始,再到提供“免減”費用金融優惠實現數據共享,再到做金融產品,再到現在的這個平臺。
以用戶喜歡的方式提供服務
“免費服務是物流企業最愿意接受的服務方式”,在提到管理軟件使用情況時王濤說,調查結果顯示,山東省40%以上的用戶對免費服務最為歡迎,“免費服務還是很多用戶固有的觀念,所以平臺為物流企業提供了九款物流管理軟件,基本涵蓋了物流行業需求,供山東省物流企業免費使用,包括物流園區管理、普通貨運管理、貨運場站管理、快貨專線運輸管理、倉儲管理、小件快運管理、貨代管理、集裝箱運輸管理、企業網站。”
除“不付費”外,用戶最歡迎“隨產品打包服務”方式。平臺與招商銀行合作推出面向物流領域的“財運通聯名卡”產品,提供八項免費服務,通過PC、手機、POS等終端設備滿足物流企業轉賬、提現、支付的需求,并將這些金融數據沉淀下來,用于下一步為這些用戶提供定制化產品,隨平臺產品打包完成更多的車貨、投保、金融交易撮合。除了銀行、保險、魯通卡、中國電信、汽配等,還包括中國電信、汽配等,未來還會包括運證、工商、稅務、大宗貨源網上競標等相關事宜的快捷服務。不僅方便了物流企業,也對接了銀行、保險公司以及交通運輸、工商稅務部門轉向“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創新服務發展要求。
物流公司不能“野蠻生長”
針對全國接連出現中小物流企業“跑路”現象,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運營中心主任王濤表示,提起物流公司的任性“跑路”,究其原因,還是緣于供需關系造成的表象。在很多人看來,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物流被看成了朝陽產業。連馬云都斥巨資打造“菜鳥網絡”物流,更何況是草根資本力量。但是物流行業標準不完善、門檻低,惡性競爭和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的現狀,以及物流企業自身的管理問題,資金問題,甚至是誠信問題,都有可能導致“跑路”。同時從另一個角度看,行業中出現這種跑路現象也就意味著洗牌的開始,企業除了迎接未來的挑戰,別無選擇。
要解決“跑路”現象,除了加大行業監管力度和金融支持外,企業要學會通過增值服務或者新的服務方式,抱團取暖,以應對價格惡性競爭。當然,這些的前提都是需要企業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必須做好一定的鋪設才行。只有打造一個完整的物流生態才是能夠存活的最關鍵的方式。
目前,我國物流平臺的規劃建設根據投資主體、運營機制和作業方式的不同,可以分成三種模式。第一種是“政府模式”,即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規劃、建設和運營維護都由國家直接負責。第二種是“企業模式”,即信息平臺的投資建設及運營完全由企業自己負責。第三種是“協同模式”,即政府和企業共同出資的規劃運營模式。“協同模式”集前二種模式的優勢于一身,又彌補了前兩種模式的弊端,避免了它們的不利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