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新趨勢:快遞物流發力“倉配一體”
來源:山東物流網 發布時間:2016-6-1 8:45
近兩年,快遞物流企業紛紛在做或將做倉配一體業務,是什么原因促使快遞企業如此鐘情于“倉配一體”,讓原來的供應鏈體系發生了改變?
離客戶的客戶更近
快遞企業的倉配業務主要是針對電商客戶。在此基礎上,倉庫布局大多依循兩個方向——靠近產業集中區域;靠近消費集中區域。前者,賣家聚攏;后者,買家聚攏。
在地緣上,有個別區域的城市同時滿足這兩個特征。這也是中央配送中心的良好選擇。靠近產業集中區域,離賣家更近,就是離客戶更近。在服務上可以更快地反應,也就是可以更加快速地應對市場需求。靠近消費集中區域,離買家更近,也就是離客戶的客戶更近。
首先,快遞可以更快。優化快遞時效,單純依靠提高集貨、分撥、中轉的效率及增加物理運輸工具的數量(例如增加中轉車輛、配送車輛、貨運飛機)是遠遠不夠的。現在江浙滬、京津冀、廣深等主要區域內的次日達一般是可以滿足的,但是區域與區域之間的次日達,線 路仍有限。如果將商品提前放置在離買家更近的倉庫中,就可以做到跨區域之間的隔天到。因為它將傳統的包裹流動——取件、分撥、轉運、配送,分割成了跨區間 的信息流動+同城之間的包裹流動——信息對接、倉庫操作(打單、揀選、包裝、出庫)、同城配送(這里的同城是大含義,包括同區域),而信息流動是通過倉庫 WMS系統和賣家ERP系統對接傳輸實現的,可以說是即時的,是一瞬間的。正是基于這個原因,馬云號稱菜鳥要實現全國24小時到貨,他第一步要做的也是找地建倉儲。這就是如何讓信息流動取代商品的跨區域流動,最大程度地縮短空間距離和時間距離,做到全國次日即達。
其次,快遞價格更便宜。這主要是針對賣家來說的,如果將商品放置在快遞倉庫中,快遞費用可由原來的跨區價格變成同城價格。以廣州發北京為例,一件包裹如果在首重內,原來需要7-8元,現在只需4-5元(范例取市場大體報價,如果快遞供應商不同、體量不同,則報價不同),當然具體的成本核算涉及到物流干線成本(貨物由工廠發送至倉庫的費用)、倉儲成本、賣家自營倉儲及人員的成本、跨區與同城之間的價格差等。但總體來說,若賣家的規模較大,且消費者區域分布明顯,賣家分區設倉是可以降低成本的。對于賣家來說,更主要的是訂單物流的速度加快,店鋪DSR評分提高,客戶體驗改善,這都是重要的附加價值。
增加黏性與競爭力
快遞業務有幾個要素——取件集貨、分撥中轉、落地配送。
首要因素是取件集貨,有件可取,才有件可分,有件可送。票件從哪里取?從客戶那里,更確切地說是從客 戶的倉庫或具有倉庫性質的場所中,中小賣家的辦公室,小區住宅都有可能。快遞企業直接設立倉庫,為賣家服務,一方面可以減少網點的取件成本;另一方面快遞 企業通過設立倉庫與配送形成一體化,將集中商品管理、訂單管理(訂單打印、訂單揀選、訂單包裝、訂單稱重)、商品配送、逆向物流(退換貨)等功能。對賣家 來說,這些“基礎服務+增值服務”解放了整個供應鏈后端,自己可以更專注于商品設計、電商運營及電商服務。電子商務的專業化、社會化趨勢也使電子商務賣家 更傾向于尋找這樣的集中服務商。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與客戶在系統及服務上形成協同效應,實現雙贏。賣家更換倉儲和快遞服務商的成本也越來越高,對快遞企業 來說,也就是客戶的黏性越來越強,不會僅僅因為低價格就被搶走。
提高閑置資產利用率
快遞企業早期依靠建設網點、中轉中心形成規模化、網絡化,提高了準入門檻,構建了“護城河”。現階段,面對競爭尤其是外部資本進入帶來的以價格戰為主的競爭,必須找尋在資本影響下仍不能被快速復制的優勢——品牌、技術或服務。個人認為,快遞的COD(貨到付款)業務、到付業務、貴重物品件業務都是快遞的補充業務和細分業務,而倉配一體化可以幫助快遞企業形成獨特的競爭力。此外,快遞企業(如“四通一達”)部分網點或中轉中心購置或租賃的土地,除了用作辦公場地、操作場地和“雙11”備用場地外,有部分處于閑置狀態。如果根據實際需要,將其用于倉庫規劃,還可以提高資產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