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發布時間:2022-6-13 9:37
近日,在位于沈陽市渾南區的沈陽芯源微電子設備股份有限公司新廠區高端晶圓處理設備產業化項目現場,公司副總裁顧永田正帶領員工們如火如荼地開展機電設備的驗證調試工作。“這一項目致力于打造東北地區頂級的半導體專用設備研發與生產基地。投入使用后,將有效解決生產空間及生產能力不足等問題,預計該項目一期工程達產后產值可達到10億元,納稅7500萬元。”顧永田說。
在工業大省遼寧,制造業是“當家優勢”。如今,遼寧正不斷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正由“制造”逐步邁向“智造”。同時,遼寧也針對自己存在的短板——大而不優、多而不精,奮力破解對癥下藥的良方。
增強核心競爭力
芯源微是半導體光刻設備的領先企業。2019年芯源微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成為“遼寧省科創板第一股”,是遼沈地區IC裝備的先鋒企業。受益于國內半導體產業的蓬勃發展,芯源微的訂單量劇增,2021年芯源微實現產值11.84億元,營業總收入8.29億元,同比增長152%。
“增強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必須加大研發投入,注重人才梯隊培養,持續創新提高發展質量。”沈陽芯源微電子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宗潤福表示,公司加大研發投入力度,保證創新機制運行;強化人才培養制度,加強研發團隊建設;注重產學研合作,促進創新成果轉化,助力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前不久,在位于鞍山經濟開發區的邁格鈉磁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機械加工車間內,工人們在趕制永磁調速器的主要零部件,裝配車間在進行整機動平衡測試,一派熱鬧場景。
這是一家專注于稀土永磁材料高端應用和研發的創新型企業。“邁格鈉的快速成長就在于看準了稀土永磁的高端應用,大膽開展科技創新,讓稀土永磁材料煥發活力,瞄準世界科技前沿,不斷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有效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邁格鈉磁動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忠威說。
制造業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離不開生態建設的優化創新。遼寧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遼寧將統籌各類創新資源的事業平臺、各項政策創新的制度載體,打通科技成果到產業化的關鍵通道。同時,出臺《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實施意見》,加快落實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在體制機制上進行突破。
加快培育先進集群
日前,工業互聯網·遼寧沈陽中德裝備園成功入選第十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名單,這是東北地區首個工業互聯網領域示范基地。
位于沈陽市鐵西區的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是全國第一個以中德高端裝備制造為主題的戰略性平臺。成立6年來,園區經濟總量呈現跨越式增長,實現翻番。2021年,園區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46.1億元、增長9.2%,完成全口徑稅收122.3億元、增長19.7%,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1.9億元、增長16.9%。
在中德園,華晨寶馬、賽輪等15個高標準智能工廠建設正加快推進。“中德園要堅持產業高端,要堅持科技創新。”沈陽市鐵西區區長、中德園管委會主任郭忠孝表示,以“數字遼寧、制造強省”建設為契機,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推動先進制造業向高質量邁進。
郭忠孝介紹,具體來看,一是以智賦能激活“老字號”優勢。支持培育汽車、裝備制造等行業龍頭,形成數十個融合應用示范模式,重點推進華晨寶馬、賽輪等15個高標準智能工廠建設。智能工廠、智能車間、智能生產線達52家,企業上云突破200家,打造“雙千兆”示范產業園區。二是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搶灘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利用寶馬新工廠建設契機,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目前,引進本特勒產業園、德國寶適等近40家寶馬配套商落戶園區,形成了一個總投資80億歐元的汽車產業集群。引進北方生物醫藥谷、博泰制藥、偉嘉生物醫藥基地等,打造千億元級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三是著力構建高層次產業體系。截至目前,中德園工業項目畝均投資強度達到403萬元/畝,稅收強度達到46萬元/畝,分別高于全市控制指標均值35%和85%,土地含金量進一步提升,確保了經濟高質量發展。
近日,遼寧朝陽重型機器有限公司搬遷改造生產高端冶金裝備及風電關鍵部件項目,已完成投資約22000萬元,一期辦公樓和鋼構廠房主體已完工,正在進行辦公樓和廠房裝修及配套設施建設工作。
遼寧省朝陽市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朝陽市圍繞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結合朝陽實際,優先發展特色裝備制造產業集群,規劃建設3條產業鏈。環保裝備制造產業鏈,以一諾環境為龍頭,重點推進一諾環境二期等一批新項目。智能裝備制造產業鏈,以優尼斯智能制造為龍頭,重點推進遼西5D智能制造谷共享工業服務平臺項目。機械裝備制造產業鏈,以朝重集團為龍頭,重點推進朝重搬遷改造等項目。
對癥下藥破解發展瓶頸
遼寧在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想實現從制造到智造,還存在不少瓶頸和困難。
總體上遼寧制造業發展傳統產業多、新興產業少;低端產業多、高端產業少;勞動密集型產業多、資本科技密集型產業少。制造業產業的新增長點還未形成,內生動力不強,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不強。遼寧社科院副院長梁啟東認為,從深層次上看,這些瓶頸和問題是由于資源性衰退、結構性衰退、工業產出較少、技術上創新不強、民營企業少即市場主體少等因素所致。
“要想破解這些瓶頸和難題,就要抓‘新’,即應對新一輪技術革命和數字經濟的考驗,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數字經濟產業化,產業經濟數字化,打造數字經濟強省;抓‘輕’,輕工業也是制造業,用消費的思路去發展輕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抓‘小’,不能只發展大企業,也要重視中小型高新技術創新型企業。”梁啟東表示。
此外,梁啟東還建議,要破除體制性的障礙,要培育更多市場主體,培育要素市場,培育好資本、科技、人才、勞動力、大數據市場。現在很多企業存在“技工荒”的瓶頸,培育更多懂高新技術的高端技術工人迫在眉睫。
遼寧省工信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要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主要從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科技成果本地產業化等方面展開;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加快數字賦能增效,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推進智能制造發展、加強平臺體系建設、優化產業發展生態,爭取到2023年年底實現全省規模以上企業上云全覆蓋;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主要從推動產業基礎再造、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自主可控、推動產業鏈間協同發展、提升頭部企業本地配套能力等方面展開;培育壯大市場主體,主要從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培育壯大頭部企業、梯度培育優質企業、強力推進招商引資等方面展開;推動企業創新管理,提升企業管理創新水平,加強中小企業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