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水運報 發布時間:2016-12-5 8:33
作為人類海洋經濟的重要方式之一,航運業如何在信息化、數字化時代,實現航運與互聯網的跨界合作,促進行業轉型升級?近日,為推動廣州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推動廣州港航基礎數據中心、港航信息中心、行業經濟運行監測中心建立,2016“互聯網+航運創新”大會在廣州舉行,來自航運業內外的眾多大咖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互聯網+航運大數據”的發展路徑。會上,致力于為整個航運生態圈提供智慧服務的廣東航運交易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正式發布。
超千億元建設國際航運樞紐
“航運是個古老的行業,但創新是永恒的。‘互聯網+航運創新’將是推動航運適應時代發展的重要方式”,廣州港務局副巡視員陳斯勇在大會致辭時表示,廣州有兩千多年航運歷史,是典型的以港興城、港以城興的城市。港口航運對廣州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和樞紐城市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5年,建設廣州國際航運中心成為廣州市的城市發展戰略之一,2016年,廣州市提出來建設廣州國際航運樞紐的發展目標。針對這一戰略和目標,廣州成立了由廣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的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制訂了《建設廣州國際航運中心三年行動計劃》,研究制定了多項產業扶持政策,實施60個重大項目建設,投資額超過1000億元。
目前,建設廣州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航運樞紐取得了初步成效:去年廣州港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位居全球第六和第七位;今年1-10月,廣州港在全球經濟深度調整和航運形勢嚴峻的大環境下,成功完成貨物吞吐量4.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1520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3.9%和6.8%;全球最大的散貨運輸公司中遠海運散貨運輸有限公司選擇落戶廣州;以廣州港為母港郵輪旅游今年1月正式開通以來,已順利完成91個航次,接待游客30萬人次,進入全國第三;廣州港深水航道拓寬工程、南沙港三期碼頭、郵輪碼頭、疏港鐵路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廣州航運交易所成為華南地區最具影響力的航交所;廣州的航運交易、航運金融、航運融資租賃、航運電商平臺、航運指數、航運資訊和信息服務、航運法律服務等均取得新的突破。
作為廣州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載體,黃埔臨港經濟區在發展現代航運服務業上有著十分優越的條件。廣州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蔣寶鴻表示,黃埔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他介紹,黃埔臨港經濟區有14個一、二類碼頭,港航服務企業近千家,海關、商檢等直接服務港區,廣州國際港航中心一期建成開放,中遠、中海、中外運等航運龍頭集聚于此,航運要素種類齊全。
此外,作為首批“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之一,以狀元谷為中心的“一基地、多園區”集聚了阿里巴巴、京東等知名電商巨頭。到2018年,黃埔臨港經濟區將培育100家互聯網骨干企業,推動互聯網與包括航運服務業在內的傳統產業加速融合。
“下一步,我們將出臺現代航運服務業專項扶持政策,突出發展高端港航服務、跨境電商等產業,重點打造國際航運綜合服務中心、國家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廣州港產城融合發展示范區,努力建成獨具特色的國際一流臨港經濟區”,蔣寶鴻說。
踐行融合發展之路
會上,交通運輸部珠江航務管理局副局長李志強表示,2016年上半年,珠江水運經濟表現平穩增長。但受宏觀經濟和外部環境影響,導致實體經濟運行出現許多困難。隨著國家出臺一系列推動經濟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的政策成效逐步顯現,部分經濟指標有所回升,一些新的增長點破繭而出,宏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符合預期、結構向好。
展望下半年的珠江水運經濟,李志強說,其發展增速依然平緩,國際、國內經濟市場需求疲軟以及相關政策不確定性增強仍將是該階段經濟運行的重要特征,“在挑戰與機遇并存的當下,更需要我們用銳意創新、勇于開拓的決心,去積極探索‘互聯網+航運創新’的管理發展模式,踐行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互聯網與航運的融合發展之路”。
作為一個傳統的行業,互聯網、大數據將給航運業帶來什么變化?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港航大數據實驗室主任徐凱分別作主題演講。徐凱表示,航運大數據可以解決實時數據計算、歷史數據分析、未來數據預測3大問題,在智慧港航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航控e”提供風險控制
此次,由廣州航交所打造的廣東航運交易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正式發布。據了解,這是一個為整個航運生態圈提供智慧服務的綜合信息平臺,功能涵蓋訂艙、船舶交易、船公司運營、風控管理、安全考評與誠信評價等諸多業務。“相信平臺的上線,將給船東貨主、船代貨代等從業人士提供港航資訊、數據服務的新渠道,以提高航運交易效率,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廣州航交所副所長鄭艷蘋說。
在這個平臺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子系統“航控e”。廣州航交所在會上分別與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南沙分公司、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分公司、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分公司簽署了“航控e”合作協議。這是一款航運金融產品,旨在利用互聯網技術,結合航運行業基礎數據庫、華南地區船舶交易數據庫、船舶AIS數據,為金融保險業針對航運企業提供多維度的智能風險控制。
“廣州要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已經不是一兩年的時間了,我認為雖然硬件建設很重要,但軟設施不容忽視,特別是航運業如此不景氣的現在,更是要想法設法地盤活整個產業鏈,航運金融業應該是發展的重中之重。”中國人保廣東分公司船舶貨運保險部副總經理、互聯網保險項目總監王純夫談到了他對“航控e”的看法和認識。“廣州航運交易所設計這個平臺,將航運企業、銀行保險公司、海事局、航交所自身等全產業鏈的參與者進行整合,我個人十分看好這個模式。特別是這個平臺能對航運企業進行信用評價,這是之前所有的平臺或產品都沒有的,它為銀行投融資帶來信心,保險公司也可以更有選擇性地提供承保條件。”
“廣東航運金融業規模不大,中小航運企業向銀行申請貸款融資難;銀行對放貸風險的把控能力弱,不愿參與航運業的融資放貸業務;而保險業不熟悉航運業,導致航運保險業務風險高利潤低。”鄭艷蘋表示,希望“航控e”從本質上解決這些痛點。
相關鏈接
航運大數據開啟無限可能
當前的大背景是,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航運市場運力過剩。今年2月,我國排名前兩位的航運企業中遠集團和中海集團重組成為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轉型升級應對航運市場變革。當整個行業不賺錢的時候,依托在實體業務之上的“互聯網+”想賺錢也不容易。
“產業互聯網已經是行業發展的趨勢,從商業角度來看,最重要的是順勢而為。”億海藍總裁韓斌認為,從航運來看,未來三至五年會有產業互聯網巨大的發展空間。
億海藍高級副總裁關軍認為,“互聯網+航運”是航運業的一匹黑馬,但未來是什么樣子還很難判斷。任何企業想要做市場的領頭羊,只有“自己革自己命”才能保證有足夠動力前行。
中海散貨運輸有限公司海務管理部副總經理廖秋旺認為,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行業的指導,改變目前船公司粗放式發展的模式,借力“互聯網+”發展提高行業整體發展水平。
“‘互聯網+航運’尚處于起步階段,將開啟無限可能。”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信息化研究室主任、港航大數據實驗室主任徐凱認為,它在模式和業務范圍上將有更多可能性,希望更多企業加入,通過資源共享和利益分享,營造行業良性“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