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物流網 發布時間:2016-12-5 8:34
2009年,阿里巴巴集團的一個決定,一個全民參與的網絡狂歡節——雙11就此誕生。8年來,“光棍節”的銷售額和參與品牌商呈現爆發式的增加,讓人們從最初的驚訝變成了期待:2010年到2016年接連創下了9.26億、52億、191億、351億、571億、912億、1207億的紀錄,不僅參與其中的國內外的商家數量數以萬計,而且還吸引無數的海外消費者樂在其中。
雙11網購節,從全國到全球,銷售模式迎來巨變。8年間,銷售模式從單純的線上銷售到線上線下融合共生。而這個過程中,對物流的快捷反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從“下周見”到“當日達”,物流快遞服務大幅提速。每年雙11短時間訂單量的集中爆發,給下游的物流快遞企業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也倒逼著其服務的升級。8年間,“剁手族”接收包裹的速度從最初的“下周見”至如今的“當日達”。在這種轉變的背后,是電商與物流快遞聯動的日益嫻熟;是電子面單、預警雷達等大數據產品越來越多的應用;是自動分揀、機器人等“黑科技”的日益普及;是快遞網絡覆蓋范圍的擴大、網點密度的增加;是對路由的優化和配送線路的合理規劃……
變化諸多,但有一個主線清晰可循:是基于電商平臺的大數據在改變物流,大數據在驅動物流服務升級。天貓和京東網購奇跡背后是智慧物流和供應鏈平臺的給力保障。這也讓我們更堅信,中國物流發展的出路在科技創新,走勞動密集型的傳統老路,不可能造就物流強國。
回歸現實,我們還需回歸理性,雙11帶來了繁榮,但衍生了不少后遺癥。不但影響到制造業、零售業、物流業,諸如包裝污染等問題還影響到社會環境等。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關聯方攜手努力。
11月16日,商務部、工信部等十部門聯合發布的《國內貿易流通“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了2020年網上零售額10萬億元,并推進中國向流通強國邁進。憑此預估,電商帶來的物流還將持續增長。
但物流業本身應該三思,這個過程正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我們的物流企業不宜刻意追求發展速度和規模,而應回歸到對價值的追求上。希望在下一個雙11的舞臺上,中國物流亮出的不只是體量,還有更具令人期待的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