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西江日報 發布時間:2017-3-6 8:7
“鴨子的銷路解決了,還能賣上個好價錢!”會龍村貧困戶韋大叔喜上眉梢地對記者說。近日,會龍村精準扶貧養殖的首批會龍原生態翠鴨出欄上市,幫扶單位市地稅局借助電商平臺,通過“線上”“線下”平臺同步發售,拓寬銷售渠道,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實現了扶貧新格局。
會龍村位于懷集縣中洲鎮,依山傍水、水質優良,但農民大多以傳統的方式耕作,現代農業基礎薄弱。市地稅局因地制宜,結合市場對環保優質農產品需求大的特點,確定養殖高端的原生態翠鴨作為幫扶產業。市地稅局組建了貧困戶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運營,聘請專業養殖專家生產管理,選址在純天然、無污染的環境進行飼養,采用自然綠色的放養方式,并從鴨苗到出欄,實行管養全程的跟蹤和監管,細節還會公開,確保產出優質的“會龍鴨”。
但“酒香也怕巷子深”。以往邊遠山區農村因信息不暢、銷售渠道單一等原因造成農產品價格低、銷售難等問題,制約了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為破解這一難題,拓寬銷售渠道,市地稅局扶貧工作隊運用“互聯網 ”思維,引入扶貧愛心企業廣東騰業公司和昌大昌超市作為戰略合作伙伴,依托扶貧企業的銷售渠道優勢、客戶資源和豐富的營銷經驗,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
在線下,設立產品體驗館、超市專柜(肇慶地稅扶貧產品銷售對接點)等多種渠道,讓消費者實地體驗和選購;在線上,在“騰業·優配生活”微信交易平臺,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查閱了解“會龍鴨”相關信息和直接訂購,實現“O2O”供需之間的互動,使優質的會龍生態翠鴨直達消費者的餐桌,并逐步向珠三角推廣延伸,拓展更廣闊的市場。目前,會龍村首批出欄的200多只“會龍鴨”已經搶購一空,開展的預訂服務,訂單也絡繹不絕。
為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企業經過嚴格甄選,將每一只優質的“會龍鴨”裝進專門的禮品盒。同時,為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加強品牌營銷,制作簡短宣傳廣告片,并通過微信、網站等新興網絡媒體和廣告牌、宣傳欄和LED顯示屏等多種渠道開展立體宣傳,推進宣傳進社區、進商業區、進超市,讓更多的消費者和群眾知曉“會龍”原生態翠鴨,逐步創立高端綠色生態鴨品牌。
市地稅局表示,“會龍鴨”和“互聯網 ”的連接,解決了“供”“銷”等問題,實現了扶貧新格局。同時,憑借綠色自然放養的“會龍鴨”,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品質和口碑,希望未來,可逐步形成“會龍”高端綠色生態鴨品牌,構建起脫貧奔康的長效機制,不斷為當地鄉親 “造血”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