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發布時間:2017-12-19 9:2
2017年漸行漸遠,“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匆忙如我們,已經在為2018年1月的謀劃焦慮不已。
而在2017年1月,21世紀經濟報道的首席記者趙憶寧老師剛剛結束了她的非洲七國行。就在此前,她用120天時間走遍納米比亞、喀麥隆、蘇丹、南蘇丹、肯尼亞、剛果(布)和毛里塔尼亞,總行程6.5萬公里,實地考察了中國企業在非洲的102個承包工程與投資項目……
這一年,我們一直行走在“一帶一路”上。從4月21日起,21世紀經濟報道啟動“一帶一路”大型跨境采訪活動“絲路新征程——喚醒繁榮通途”,我們的記者奔赴20個沿線國家和地區,實地走訪了中國企業在當地布局的港口、經貿合作區以及基建與交通樞紐……
行走是人生的常態,偶爾的駐足亦然。我們需要稍作停留,或回眸、或思考、或瞻望。2017年12月7日,我們駐足于“一帶一路”國際創新論壇,借助一個主論壇以及基建、經貿和金融創新三個分論壇,會聚一眾外國駐華大使、中國政府官員、企業家和學者,探討“一帶一路”建設四年來的早期收獲和積極成果,探尋進一步發展的創新動力……
偶爾的駐足絕不是“佇足”,2018年,我們仍將行走在“一帶一路”上。
“我國已從以‘引進來’為主,進入到了‘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的階段,或者說到了大規模地走出去、高質量地引進來的發展階段。”國家發改委西部司巡視員歐曉理12月7日在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創新論壇上表示。
歐曉理指出,在當前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情況下,投資貿易低迷,“一帶一路”通過創新合作的方式,將各種優勢要素相結合,不僅有利于此區域自身的發展,還會帶動全球經濟的復蘇。
“一帶一路”具備開放、合作、共贏等特點,它不僅關系到經濟、貿易,還關聯了技術、人文。國家主席習近平于2013年首次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目前已經有五十多個政府間合作協議簽訂,大量基礎設施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而這種增長勢頭還將持續發展。
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會長房秋晨表示,2017年是“一帶一路”倡議全面深入推進的一年,倡議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國家、國際組織的認同和積極響應,表明“一帶一路”正從中國倡議轉變為全球共識,將為國際基礎設施建設與合作帶來政策紅利。
“一帶一路”是個創新,在為沿線國家帶去發展的契機的同時,讓中國企業獲得了走出去、國際化發展的機會,而金融機構也在這個過程中持續輸血。在全球貿易不景氣的情況下,“一帶一路”倡議為世界各國和地區給出了新的解決方案,為世界經濟注入了新動力。
一批重點合作項目落地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一批重點合作項目在沿線國家落地:馬來西亞東部沿海鐵路項目和印尼美加達衛星新城項目合同額雙雙突破100億美元,科倫坡港口城、吉布提港等項目建設“點亮”海上絲綢之路新航程。這讓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的沿線國家迎來了契機。
吉布提駐華大使阿卜杜拉·米吉勒在論壇上指出,2017年11月23日,吉布提總統蓋萊受習近平主席之邀來華進行國事訪問,兩國元首一致同意,建立中吉戰略伙伴關系,全面深化兩國各領域合作。
米吉勒認為,吉布提位于三大洲交接處,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兼具水陸運輸路線,同時還是東南非共同市場(COMESA)的門戶,這些條件都使得吉布提的經濟發展具備巨大潛能。
目前,中吉關系不僅局限于政治層面,也存在于經濟和文化領域。而吉布提參與的“一帶一路”建設項目將涉及供水、道路、鐵路、電力還有自貿區的建設等多個領域。
米吉勒表示,吉布提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中國投資者,爭取讓中國企業和產品把吉布提作為他們在非洲的一個物流基地。
招商局集團海外業務部副部長、吉布提國際工業園區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國鋒也在基建論壇上表示,招商局在“一帶一路”布局時將“蛇口模式”輸出,也就是中國模式的走出去,目前吉布提港規劃建成東非地區最大、最現代化的港口,招商局在這方面有著充足的經驗。
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馬蘇德·哈立德在論壇上表示,“一帶一路”倡議與古絲綢之路一脈相承,新絲綢之路將成為聯結各區域的紐帶,使不同國家區域的文化聯系得更緊密,也將在經貿、基礎設施建設、能源資源等領域惠及所有參與其中的經濟體。
馬蘇德·哈立德指出,隨著越來越多中巴經濟走廊項目的落地,巴基斯坦自身的各項經濟指標和基建設備逐漸改善,加上各個特殊經濟區的設立,這將是中國投資者涉足的最好時機。
完善沿線國家基建設施
房秋晨認為,“一帶一路”沿線的基礎設施建設市場需求旺盛,發展勢頭正盛,這為承包商會會員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為各國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實際上,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在縮減的同時,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呈上漲態勢。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7年1-11月,中國境內投資者對外新增非金融類投資同比下降33.5%。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在12月14日的例行發布會上表示,數據顯示,目前非理性對外投資得到進一步有效遏制,與此同時,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合作穩步推進。
具體來看,在“一帶一路”沿線的61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1135.2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54.1%,同比增長13.1%;完成營業額653.9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48.7%,同比增長6.1%。此外,對外承包工程帶動貨物出口137.3億美元,同比增長3.9%,帶動出口作用明顯。
房秋晨指出,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內,互聯互通仍將是各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尤其是公路、鐵路、港口、機場等建設需求旺盛,而部分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城市化發展也為房地產等民生工程提供了長期發展機遇。
中鋼是中資企業“走出去”的一個實踐者。在中鋼股份副總經理宮敬升看來,中鋼在“走出去”過程中合作、友誼、雙贏、發展的理念與“一帶一路”倡議相契合。
宮敬升指出,中國的鋼鐵行業在國際上處于絕對領先的地位,有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中鋼能夠依靠海外鐵礦、鉻礦資源,將中國相關的鐵路、港口裝備帶出去,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鐵路、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晏志勇則表示,從全球范圍看,水和電是一個長期的困擾,制約著很多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尤其明顯,水電存在嚴重短缺,而這又是中國電建優勢所在。
目前中國電建擁有全球50%的水利水電建設市場份額,晏志勇指出,這讓中國電建有著豐富的經驗處理水、電問題,中國電建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給出治理方案的同時,為當地培養人才,通過創新為世界貢獻出負責任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產融結合共同助力“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大都比較落后,中國的企業在完善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也為當地培養人才、注入經濟發展的動力。
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志平表示,中國建材在走出去的時候,除了產品、裝備的直接輸出,還開展了國際產能合作,在“一帶一路”沿線上投資建廠以支持沿線國家的建設。
宋志平介紹,目前“一帶一路”沿線上,65%的水泥生產線都由中國建材建設。
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時候要為當地經濟做貢獻、與當地企業合作、為當地人民服務,只有“能在當地‘走進去’才能更好地‘走出去’。”宋志平說。
但對于中國的企業而言,“走出去”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基礎設施比較薄弱的國家,前期投入都比較大,風險也隨之上升。
“金融合作能夠成為‘一帶一路’金融支持的‘降險法’。”亞洲金融合作協會秘書長楊再平表示,按照亞洲開發銀行的測算,2016年到2030年間光是亞洲的基建設施投資需求就將達到22.6萬億美元,每年約1.5萬億美元。大量資金的投入,是風險也是機會。
楊再平認為,合作可以減少信息不對稱、合減少內耗和自身的摩擦,達到分散風險、分享利益的效果。中資金融機構應與當地的金融機構建立良好的聯系,合作共贏,同時,政府層面的合作以及社會組織之間的良好合作也可降低金融風險,為“一帶一路”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
據絲路基金董事總經理羅揚透露,在今年5月獲得人民幣增資后,絲路基金正在積極探索如何利用好美元和人民幣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項目提供更好的投融資服務。同時,也希望通過推進跨境人民幣投資項目,促進國際金融市場開發更多的人民幣保值和避險工具。
羅揚表示,絲路基金愿與各方探討創新的投融資模式。更好地發揮股權投資的作用,為各國對可持續發展及基礎作用的重大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也讓中國和地區間的合作站上了新的高度。中非發展基金副總裁王勇指出,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產能合作為主要抓手,推動非洲發展,特別是以直接投資的合作方式,提高了非洲各國的自主發展能力,創造就業和稅收。
目前,中非發展基金累計對非洲36個國家的91個項目決策投資45億美元,累計實際出資32億美元,可帶動中國企業對非投融資規模200億美元,涉及基礎設施、產能合作等多個領域。
香港貿發局研究總監關家明也表示,香港作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隨著越來越多的內地企業借著“一帶一路”的政策東風走出去,香港憑借稅負低、營商環境好,可以作為他們在全球進行跨境金融、投資以及經濟活動最主要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