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質量報 發布時間:2018-4-17 9:3
今年清明節小長假期間,湖北武漢的余欣馨接到一個自稱淘寶客服的來電,問她是不是在某淘寶店買了一身衣服:“一件上衣是襯衣泡泡袖,下裝是西裝褲”——完全符合余欣馨的購物信息。
隨后,該人員稱這一批衣服甲醛超標,工廠需要召回,要求余欣馨配合他在系統上操作進行退款。
得知余欣馨的支付寶賬號后,隨即有一個自稱支付寶退款中心的經理加余欣馨為支付寶好友,并給她發了一個淘寶鏈接,讓她在該鏈接上輸入身份證號、銀行卡號、支付密碼等信息,這讓余欣馨一下子警惕起來,沒有按照對方的要求去做。
“幸虧你沒輸入那些信息,要不然錢就被騙走了。”事后,在網絡公司上班的朋友告訴余欣馨,這種鏈接一般都帶有木馬病毒,專門騙人錢財的。朋友還告訴她,對方對她的購物信息如此清楚,很可能是個人信息被泄露了,而且這種信息的泄露源頭有好幾個可能,比如商家端、快遞公司端。
生活中,有余欣馨類似遭遇的消費者不在少數,尤其是很多消費者在使用實名制郵寄快遞之后,經常會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電話,難怪有網友在網上調侃:“以后這些企業讓我留信息的時候我都不留真名,如果接到電話問我是不是王銀行,那肯定是銀行把我的信息賣了;如果問我是不是王快遞,那就是快遞公司把我的信息賣了……”
信息安全漸成行業發展“痛點”
國家郵政局的統計數據顯示,快遞業近10年發展迅猛,2017年全國快遞業務量完成了400.6億件,是2007年的33.4倍,年均增長達到42%;2017年快遞業務收入近5000億元,是2007年的14.5倍,年均增幅達30.6%。
我國快遞行業已常態化進入單日快遞“億件時代”,收寄快遞已經成為百姓現代生活新開門7件事之一。伴隨而來的,就是不時見諸媒體的快遞信息安全事件。比如2015年年底,申通被曝出13個信息安全漏洞,客戶信息被大量竊取;2016年年初鬧得沸沸揚揚的“刷單工廠”,以及網傳的順豐被曝個別員工通過泄密獲取非法利益……快遞企業掌握大量用戶信息,某些員工見利忘義,盜賣用戶個人信息,僅2015年,有統計的全國快遞企業重大信息泄露案43起,泄露包含消費者個人信息數據的訂單達上百萬張。
“快遞行業的信息安全事件主要是個人信息被泄露。快遞的個人信息涉及到身份證、家庭、辦公住址等詳細信息,一旦泄露,容易被不法份子利用,對個人造成難以估量的影響。”物流行業專家、雙壹咨詢創始人龔福照告訴記者,出現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快遞涉及到的信息鏈條比較長,從收件、中轉運輸到派件,各個環節均會使用到個人信息,鏈條比較長,很容易被泄露。
隨著快遞實名制的實施和有效推進,加上快遞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所需,快遞信息泄露帶來的安全問題不僅讓許多消費者心有余悸,也使其漸漸成為了快遞行業發展的“痛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魏際剛表示,寄遞服務收集了大量的用戶姓名、住址、手機號碼等個人隱私信息,一旦泄露,將造成較大危害。為保證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加強信息安全體系建設是核心。同時,主管部門應強化對泄露信息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
“為了在確保每位快遞使用者信息安全的同時,為其提供高質量的快遞服務,應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在法律制度層面進行完善,對于泄露信息的個人和單位給予重罰;二是快遞企業本身加強信息方面的管控,每個環節都只能接觸到信息的某一段,降低泄露效率;三是通過技術手段,如推廣隱形面單等方式,減少信息的暴露頻率。”龔福照說。
信息泄露處罰有法可依
今年5月1日起,《快遞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正式實施。作為我國快遞領域目前層級最高的法律法規,《條例》對快遞信息安全予以了充分的重視,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規定和處罰措施。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表示,《條例》從多個層面保護用戶信息安全。首先,《條例》禁止在快遞運單上記錄除姓名(名稱)、地址、聯系電話以外的用戶身份信息,減少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點,明確了企業搜集用戶信息的行為邊界。其次,根據《條例》,快遞企業應妥善保管用戶信息等電子數據,定期銷毀快遞運單,有責任采取有效技術手段保證用戶信息安全。
根據《條例》規定,對于出售、泄露或者非法提供快遞服務過程中知悉的用戶信息等行為,情節嚴重的,沒收違法所得,并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并可以責令停業整頓直至吊銷其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對于私自開拆、隱匿、毀棄、倒賣、非法檢查他人快件或者非法扣留快件的,一般情節的,沒收違法所得,并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10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并可以責令停業整頓直至吊銷其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
“《條例》對泄露快遞信息的違法行為明確了處罰標準,使政府部門在處理這類違法事件有了法律依據。但目前,《條例》中規定的處罰較輕,尤其是對于批量、大量一次性泄露個人信息的違法行為最高處罰金額僅為10萬元。另外,吊銷快遞營業執照對于沒有快遞營業執照的相關企業并不試用。”龔福照認為,唯有嚴抓、嚴管,警鐘長鳴,建立黑名單制度,才能切實保護快遞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