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財經觀察網 發布時間:2018-5-14 9:6
《快遞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于2018年5月1日起施行,這也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針對快遞業的行政法規,法規中重點針對快遞不上門問題做了明確規定。《條例》指出,若事先未與消費者溝通,便將快件直投快遞柜的行為將屬于“不合規”,收件人可向管理部門投訴。
盡管規定已然出爐,但從全國各地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各大快遞公司還并未有相關落實,對于快遞員不做事先溝通,直接投遞至智能柜一事也沒有出臺相關的處罰措施。對此,有快遞公司內部人士回應表示,規定有一定的彈性空間,畢竟快遞柜的好處是有目共睹的,各方應給予其多一點理解和成長空間。“提前電話或短信與用戶溝通似乎能避免上述難題。”
很多消費者認為,條例實施后,快遞業的服務水平應該得到提升,至少在投遞到戶這個環節上,應該得到一些改進。然而不少市民的感受是“跟之前沒有區別”。
市民高女士家住在一個老小區里,不方便增設快遞柜,幾乎都是快遞員直接送快遞。5月7日,她的3個包裹同時顯示已到達,其中兩個被電話通知叫到樓下自取,另外一個包裹則是像往常一樣發個信息,直接暫放樓下煙酒鋪。高女士說,除了以前服務就比較好的順豐、蘇寧、京東三家,會提前打電話溝通,快遞員跑腿上樓,其他都是自取。
不過站在各方立場,有各方觀點。不少快遞員覺得此規定就不太實際。
“其實我們送到快遞柜,已經算是送到收件人手里了。”快遞員小劉已經從業一年,他認為設置智能快遞柜的目的就是為送快遞、取快遞節省時間的,如果再一個個打電話告知太麻煩。把快遞安全地送進快遞柜已經很“到位”了。“很多客戶都等著收件呢,時間耽誤不起,送不完還會被扣錢。”
針對當前物流行業在服務中出現的問題,業內人士表示每個小區的具體情況各不相同,每個使用者的使用需求也不一致,想完全實現無障礙協調在當前仍存在不小的困難。因此,呼吁各方給予其多一點理解和成長空間。
另外,快遞行業當前出現的矛盾只是行業發展過程中必經的過程,隨著快遞新規的落地,智能快遞柜將成為社區生活標配,快遞市場也將實現健康有序發展。更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快遞柜企業和快遞企業自身也在努力推進行業的服務質量,如當前不少智能快遞柜企業就采用雙向公開化選擇的方式來解決包裹投放等問題。
未來,各方市場主體還將繼續發揮合力作用,助推行業發展。如快遞企業和快遞柜企業可以進一步加強宣導和監督工作,電商平臺則可以進一步完善物流服務過程,如在用戶購買物品時,可以讓用戶自行選擇是否將包裹投放進快遞柜中,以此降低物流末端的溝通成本,讓快遞實現降本增效。在此背景下,通過各方市場主體的努力,整個行業的蓬勃健康發展也更加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