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商物流網 發布時間:2019-4-22 9:17
經濟學家喬根·蘭德斯曾做了個《短視主義正在斷送人類未來》的演講,稱“人性中的短視主義使人目光短淺,只注重眼前的利益。”“短視主義”顧名思義,指的就是只重眼前不重長遠。它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中的“人無遠慮”相對應,只看當下、缺乏遠見則是其典型表征。
在“長線規劃”、“可持續發展”等概念漸次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改革需要摒棄短線思維、短視主義,也已成為社會共識。而這里的“改革”,囊括的不只是國家層面推行的方方面面的改革,還有以企業為主體的內部改革。
近段時間,京東快遞員調薪事件引發廣泛關注。4月15日凌晨,京東CEO劉強東發布內部信,向所有京東快遞員解釋了調整情況。針對取消底薪、增加攬件提成的薪酬調整動作,劉強東表示,京東物流多年虧損,目前正在進行一場業務轉型的變革,鼓勵配送體系加強外部攬收單量,最終共同增加公司和員工的收入,“我知道打破大鍋飯會有短期的痛苦,但是如果不能忍受短痛那就是等死!”
以員工待遇高于行業標準而飲譽良廣的京東物流,像很多“通達系”快遞企業那樣,取消了快遞員底薪,這確實容易引發很多解讀。但很多人只看到了“取消底薪”的前半句,卻沒看到“大幅提高攬件提成”的下半句。而這兩項舉措是聯動并舉的,不可割裂開來看。
本質上,這次既做了“加法”也做了“減法”的薪資調整,指向的是打破“旱澇保收”的大鍋飯模式,更多地讓收入跟績效掛鉤,通過“能者多勞”、“多勞多得”和“獎勤罰懶”等機制設計,對績效優異的員工體現出足夠的激勵,也激起員工整體的積極性與能動性。
毫無疑問,這會對快遞員們的既有薪資結構帶來改變,但這在壓低了快遞員待遇“地板”的同時,更抬高了快遞員薪酬的“天花板”,讓那些有拼勁、能力強的員工薪資水平和發展空間得到提升,也能更好地發揮薪資模式的正向激勵價值。
從報道可以看到,2018年底,為了鼓勵攬收業務,京東物流在華南區試點取消底薪但是大幅提高攬件提成。試點半年來,大量京東配送員從中嘗到了甜頭,每個月僅攬收提成就達上萬元已成常態,表現特別優秀的配送員可以月入四五萬,最高的有人月工資逾八萬元。某種意義上,這也是對快遞服務市場價值的再估價,是用充分市場化的薪酬機制撬動快遞業擺脫“低薪”局面的探路。
毋庸諱言,對京東和其快遞員來說,這樣的調整意味著,得跳出“舒適區”,邁入“轉型期”,跨進“深水區”,與之伴生則會是改革陣痛。但正如很多改革所面臨的形勢那樣,時至今日,京東物流帶有“大鍋飯”性質殘留的薪資模式,已經到了“改革會有代價,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條”的地步。在京東物流連續12個年虧損、內部成本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若不采取更有市場導向的激勵方式去扭轉現狀,到時只會面臨“要底薪”還是“要飯碗”的短痛、長痛間的權衡。
在此情境下,以存量結構調整帶動增量收益,也就成了不二之選。這其實也要求企業摒棄短視主義,作出應時而變、順應市場形勢的調整,將短視思維轉換為基于長遠的考量。
企業改革當摒棄“短視主義”,對企業改革的評價同樣要摒棄“短視主義”,能更具前瞻性和長遠眼光,或者說,能站在更大的格局和更長遠的時間維度上審視其價值。
不可否認,京東物流薪酬調整,是市場形勢和自身發展共同的內在要求。從2008年開始籌劃自建物流,到2018年底京東物流大件和中小件網絡已實現大陸行政區縣100%覆蓋,90%以上的自營訂單可以在24小時內送達,成為中國民營物流行業版圖中最為重要的一極,京東物流的高質量發展與高速擴張有著行業標桿性的價值。
但隨著2017年京東物流的獨立運營,它已不再只是“京東商城的物流”,而是轉向第三方物流,也就是經歷了從京東商城運營支撐體系到獨立的物流企業的轉變。隨著其運營模式發生根本變化,企業成本管控和盈利渠道拓殖,也就不可避免地愈發精細。而快遞員的業務模式從單向派件到“派件攬件兼修”轉變,也是其題中之義。
隨著京東物流2016年開始開放了B端攬件服務,2018年9月初又開始在全國部分地區試點個人快遞業務后,快遞員們完全可利用既有物流網絡的資源效率開拓更多“業務線”,進而打開收入增長新途徑。而既有的“業務來源全憑系統派單,能夠送取多少快遞全由快遞公司說了算”模式,已不合時宜,不改不行。故而從企業戰略的維度看,邁出薪酬調整這一步,也是著眼長遠發展的必然。
而從社會層面看,京東以更具激勵性的薪酬機制去調動快遞員積極性,進而為優質服務提供人力資源支撐,也能發揮其乘法效應——快遞市場多了“京東物流”這條強勁的鲇魚,能讓整個行業在競爭壓力下“對標高標準”繼而提高全行業的服務能力;京東物流網絡的資源效率反哺企業和個人,為其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物流方案,也能讓其獲益。非但如此,京東的內部改革還會有溢出效應,能為更多企業打破“大鍋飯”提供改革參照系。
對企業來說,在沉疴已現的情況下,立足長遠的改革是大勢所趨。這會帶來存量利益格局的調整,會帶來短期陣痛,但其長遠效益會以企業個人共贏的方式得以體現。而對社會來說,評價這類改革既應抱持市場化思維,也要堅持長遠視角,而不是用短視遮蔽了“面向未來”式改革的意義,用偏頗認知誤判了市場形勢與前景。
虎嘯(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