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嚙合齒輪泵的工作原理目前常應用的內嚙合齒輪泵,其齒形曲線有漸開線齒輪泵和擺線齒輪泵(又名轉子泵)兩種,它們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特點與外嚙合齒輪泵基本相同。小齒輪為主動齒輪,按圖示方向旋轉時,齒輪退出嚙合容積增大而吸油,進入嚙合容積減小而壓油。在漸開線齒形內嚙合齒輪泵腔中,小齒輪和內齒輪之間要裝一塊月牙形隔板,以便把吸油腔和壓油腔隔開。擺線齒形內嚙合齒輪泵的小齒輪和內齒輪相差一齒,因而不需設置隔板。內嚙合齒輪泵的結構緊湊、尺寸小、重量輕、運轉平穩、流量脈動小、噪聲小,在高轉速下工作時有較高的容積效率。由于齒輪轉向相同,因此齒輪間相對滑動速度小、磨損小、使用壽命長。但齒形復雜,加工困難,價格較外嚙合齒輪泵高。針對有低壓大流量及較長保壓時間的工況。高效內嚙合齒輪泵共同合作
底座本體100的水平肢110上具有多個安裝孔101且底座本體100的豎直肢120上具有通孔。軸套200的右端與底座本體100的豎直肢120相連并與所述通孔同軸。有利地,軸套200焊接在底座本體100的豎直肢120上。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齒輪泵底座,增加了軸套,軸承后受力點放在了軸套內的軸頭上,齒輪泵的輸出軸提供了軸向轉矩,因此避免了密封圈損壞所產生的漏油現象。如圖1至圖3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齒輪泵組件,包括:上述的齒輪泵底座,齒輪泵300,傳動軸400,軸承500,傳動輪600。具體而言,齒輪泵300的左端與底座本體100的豎直肢120相連且齒輪泵300的輸出軸向左穿過所述通孔并伸入軸套200內。有利地,齒輪泵300通過螺栓700固定在底座本體100的豎直肢120上。傳動軸400的右端套接在齒輪泵300的輸出軸上且傳動軸400的左端向左伸出軸套200的左端。軸承500的內圈套接在傳動軸400上且軸承500的外圈與軸套200的內周壁相連。有利地,軸承500為兩個且兩個軸承500在傳動軸400上左右間隔布置。傳動輪600與傳動軸400的左端相連。傳動輪600可以為皮帶輪。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大型內嚙合齒輪泵潤滑專注內嚙合齒輪泵,致力于中國制造走向世界。
液壓傳動知識,很***也很干練!(七)13.幾何排量V:泵(馬達)每轉一圈,由其幾何尺寸計算而得到的排出(或吸入)液體的體積(即在無泄漏的情況下,其每轉一圈所能輸出的液體體積),簡稱排量(m3/r)。理論流量qt:在不考慮泄漏情況下,泵(馬達)在單位時間內排出(輸入)的液體體積,稱泵(馬達)的理論流量。qt=V*n(m3/s)14功率和效率:15.困油現象:齒輪泵要平穩工作,齒輪嚙合的重合度必須大于1,于是總有兩個齒輪相互嚙合,并有一部分油液被困在兩對齒輪所形成的封閉容腔之間,這個封閉腔的容積,開始時隨著齒輪的轉動逐漸減小,以后又逐漸增大。封閉腔容積的減小會是困油液受擠壓而產生很高的壓力,并從縫隙中擠出,導致油液發熱,并使機件受到額外的負載,而封閉腔容積的增大又會造成局部真空,使油液中溶解的氣體分離,產生氣穴現象。這些都將使泵產生強烈的震動和噪聲,這就是齒輪泵的困油現象。
因此壓力升降較為緩慢而平滑,不會引起月牙板等機件的振動。這樣,內嚙合齒輪泵的噪聲很低。本章節的技術總結:對泵齒輪設計參數選取時,首先要考慮的是它對齒輪泵性能的影響,其次,才考慮的是普通傳動齒輪設計時考慮的內容,諸如重合度、輪齒干涉、輪齒強度等問題。通過以上泵齒輪參數對齒輪泵性能參數影響關系的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泵齒輪的齒數對流量脈動起重要的作用,并且對齒輪泵的噪聲和振動也有較大的影響。(2)泵齒輪模數對齒輪泵排量起主要的作用。模數的影響遠遠大于齒數的影響。因此,在齒輪泵排量確定的情況下,應盡可能的增大泵齒輪的模數,而不是增大齒數。(3)齒頂高系數和變位系數是以增大泵齒輪齒頂圓為目的,以提高齒輪泵的性能,但齒頂高系數和變位系數的確定應是在考慮泵齒輪正常嚙合條件下選取的,必須保證合理的重合度。正確合理的確定這兩個系數對齒輪泵性能的優化有重要的意義。(4)齒頂隙處的泄漏量與泵齒輪的齒寬有著直接的關系。減小齒寬,能夠減小泄漏量。但在設計中應注意的是過小的齒寬會使齒輪泵在結構上無法保證進出油口的尺寸。(5)泵齒輪的頂隙不能太大。太大的頂隙會造成輪齒困油量的增加。軸向和徑向壓力補償設計。
齒輪泵,主要通過齒輪等剛性機構實現液體的吸排輸送。顧名思義,齒輪泵是通過齒輪實現液體的吸排。齒輪封裝在密封的內腔中,如下圖。一般是一個主動齒輪和一個從動齒輪。主動齒輪的驅動桿(電機軸),需要穿過封閉內腔,和外面的驅動電機連接在一起。電機軸和殼體之間,要進行良好密封。嚙合輪齒在入口側的V腔內,是逐漸退出嚙合狀態,使V腔的內容積逐漸增大,形成負壓,將液體吸入。隨后吸入的液體,被齒輪推入由齒輪和泵殼構成的封閉的工作空間X內,并由齒輪的轉動帶至出口側的P腔。P腔內,齒輪輪齒開始逐漸進入嚙合狀態,一個齒輪的輪齒逐漸占據另一個齒輪的齒槽空間,使位于出口側的P腔內容積逐漸減小,P腔內壓力升高,形成正壓,將液體從泵出口排出。齒輪連續轉動,形成連續的吸、排液過程。為伺服變頻驅動系統彰顯高效節能本色。高效內嚙合齒輪泵共同合作
通過高速高壓工況下的吸油和壓油的流速分析,對內部油道重新優化。高效內嚙合齒輪泵共同合作
內嚙合齒輪泵一、原理內嚙合齒輪泵有漸開線齒形(Crescent)和擺線齒形(Grout)兩種,其結構示意可見圖。這兩種內嚙合齒輪泵工作原理和主要特點皆同于外嚙合齒輪泵。在漸開線齒形內嚙合齒輪泵中,小齒輪和內齒輪之間要裝一塊月牙隔板,以便把吸油腔和壓油腔隔開,如圖(a);擺線齒形嚙合齒輪泵又稱擺線轉子泵,在這種泵中,小齒輪和內齒輪只相差一個齒,因而不需設置隔板,如圖(b)。內嚙合齒輪泵中的小齒輪是主動輪,大齒輪為從動輪,在工作時大齒輪隨小齒輪同向旋轉,齒輪轉動,容積變化增加液體壓力。二、特點內嚙合齒輪泵的結構緊湊,尺寸小,重量輕,運轉平穩,噪聲低,在高轉速工作時有較高的容積效率。但在低速、高壓下工作時,壓力脈動大,容積效率低,所以一般用于中、低壓系統。在閉式系統中,常用這種泵作為補油泵。內嚙合齒輪泵的缺點是齒形復雜,加工困難,價格較貴,且不適合高速高壓工況。1、漸開線內嚙合齒輪泵特點2、擺線型內嚙合齒輪泵特點三、簡單結構1—外齒輪(externalgear),2—內齒輪(internalgear),3—隔板。高效內嚙合齒輪泵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