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商物流網 發布時間:2020-1-14 9:17
2019年是申通快遞上市的第三年,作為民營快遞的老大哥,過去一度面臨“用戶口碑下滑,業務發展緩慢”的困境。今年5月,申通在年中會議上正式提出“復興申通”,要重回高光時刻。又到年關歲尾,我們梳理回顧一下申通上市三年的復興歷程。
1、借殼上市:“起大早,趕晚集”
申通上市可謂是一波三折。
據了解,早在2015年10月,申通便開始了與艾迪西的借殼約定。彼時,艾迪西發布公告稱,公司已經與申通快遞股東達成收購申通股權的初步合作意向,并簽署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框架協議。
申通快遞率先啟動上市,掀起了民營快遞企業上市浪潮。不過,占據先發優勢的申通并沒有把握住機會。
2015年“雙11”的前夕,申通宣布借殼上市。然而,申通的“借殼”過程出現了“卡殼”,在沖刺階段卻遭到監管層的問詢,直到2016年12月才成功借殼。
從首次披露借殼方案,到獲得證監會有條件通過,申通用時近11個月。期間,晚于申通公布借殼方案的圓通已經登陸A股。
申通作為國內最早啟動借殼上市進程的民營快遞企業,卻先后被圓通和順豐超越,“中國民營快遞第一股”桂冠被圓通搶先戴上。曾經的桐廬快遞商幫帶頭大哥在A股的失意,寫下申通上市W型發展的第一筆。
不過,英雄的強大不在春風得意時,而看觸底反彈的能力。
2、蓄力“突變”:逐漸收復失地
就在借殼上市前一年,申通中國快遞市場的份額從2014年的16.8%降至2015年的12.4%,業務量第一的桂冠同樣被圓通奪去。2016年,申通市場份額進一步降至10.4%。2017年、2018年的份額分別為9.7%和10.1%。
陷入“低迷”的3年,營收不敵業內。以2018年為例,申通、順豐業務量分別為51.1億和38.7億,申通領先32%。但申通167億快遞收入僅相當于順豐的18.4%。將收入攤到每單業務,申通收入3.27元,僅為順豐的14.1%。
但情況也沒有預想的糟糕,積極因素正在不斷積累。
自從2017年申通快遞對基礎設施投入大幅增加,增強直營能力之后,從2018年開始,申通快遞的市場業績開始大幅度提升。
據申通快遞年報顯示,2018年公司完成業務量約51.12億件,同比增長約31.13%,包裹完成量占全國總量的10.1%;實現營業收入170.13億元,較2017年增長34.41%;實現利潤總額27.41億元,較2017年增長37.81%;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0.49億元,較2017年同期增長37.73%。這也是申通在營收、利潤和業務量上近三年最好的成績。
據申通快遞副總裁熊大海介紹,2016年前,由于受加盟制及多重因素影響,申通快遞的資金投入不足,嚴重制約了企業的經營發展。
意識到自身的短板后,申通開始主動投入、自我加壓、奮勇前行。2016年底借殼上市之后,2017年起,借助龐大的資本力量,申通開始逐步推進全網“中轉、路由一盤棋”戰略,加大中轉場地建設和車輛投入力度。
2018年,申通繼續加強中轉能力建設,在2017年投資35億元基礎上,投入30億元購買、新租、擴大中轉場地,建設一體化作業中心,全面提升平臺處理能力。
當年,申通還斥資12.99億元先后收購北京、深圳、廣州等十大核心轉運中心。熊大海說,“2018年我們在基礎建設工程方面的投入,包括購置土地、新建轉運中心、改造老設備、搬遷新場地、投資自動化集包中心,總共達到52個項目,總投資金額達50億元左右。”
這三年通過加大投入,市場業績逐漸向好,通達系帶頭大哥申通寫下了“W”型發展軌跡的第二筆,低起上書。
而在與快捷合作出現問題后,快運項目暫緩則是申通“W”型發展軌跡的第三筆,峰高低落。
3、借勢阿里:融入生態加快復興步伐
“我們將用三年時間實現復興”。申通快遞新總裁陳向陽在4月份回歸申通快遞后發出宣誓,對于復興的具體指標則也給出了明確的數字:日單5000萬、行業排名回到前三。
選擇投入阿里的懷抱,這是申通“W”型發展軌跡的第四筆。今年3月,申通快遞公告公司的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與阿里巴巴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公司控股股東德殷控股將其持有的德殷德潤49%股權轉讓給阿里巴巴,阿里巴巴為此支付人民幣46.7億元,股權轉讓交易完成后,阿里巴巴間接持有申通快遞14.65%的股份,此舉標志著阿里巴巴正式入股申通快遞。
在提到如何借勢阿里來提升全網能力這個話題時,陳向陽曾談到了三個方面:
一是以菜鳥的技術為切入,改造申通;
二是利用菜鳥的資源,在全國拿地;
三是接入阿里系商流平臺的新業入務場景,搶食未來的增量。
新場景帶來的增量市場方面,自從阿里宣布戰略投資申通,申通各地網點都在積極主動地對接菜鳥裹裹,大有席卷之勢。就在11月15日,申通快遞宣布,當天申通裹裹日訂單量突破百萬大關。自此,申通成為行業內僅有的兩家裹裹日訂單量超過百萬的快遞企業。
據了解,申通快遞2018年開始啟動裹裹業務,這在同行企業中并不算早,歷經18個月,申通快遞日訂單量突破百萬大關,實現彎道超車。
由上述可見,阿里巴巴與申通的深度綁定正在加快申通復興的步伐。受益于電商消費高速發展,快遞行業景氣度持續,快遞業務量也繼續保持高增長的態勢。
4、科技賦能:雙十一多項服務指標逆襲
對IT系統的改造同樣是申通復興的重要一環。今年上半年申通的研發費用同比增長444.9%。很明顯,曾經的快遞老大哥申通如今正在科技應用的投入上奮起直追。
通過申通年報得知,未來3 年申通將投入10 億元研發經費重塑申通技術。近日的一則消息更是吸引業界的關注——“申通正全面遷上阿里云,成快遞公司全面上云第一家”。
今年5月,申通就率先將其量級較大的數據采集和數據計算業務——訂單平臺、巴槍平臺和時效系統遷上阿里云,日處理訂單量近3000萬。
通過這三個系統的“云”配合,基于阿里云的實時和離線計算引擎的能力,今年雙11,申通對其包裹流進行了全鏈路指標的實時監控,包括分撥中心或網點的攬收入率、簽收率、積壓包裹量等方面,幫助申通決策組及一線管理者及時發現及指導指標落后的問題,拿下了包括“攬收率、簽收率、服務質量綜合得分”等在內的多項服務指標行業,通達系第一。此外,與各家快遞企業Q3業務量對比,今年申通的增速也是最快的。
根據申通發布的11月經營簡報顯示,其11月快遞服務業務收入27.99億元,同比增長38.06%。完成業務量8.55億票,同比增長39.06%,領跑同業。盡管申通的業務量仍然處于落后狀態,但今年開春以來的業務增速已經多次領跑一線陣營,用“狂飆突進”來形容都不為過。
我們可以看到,申通快遞上市后,正在走上一條通過調整業務重心與戰略發展重點,實現提升業務規模推動降本增效、強化科技實力賦能產業升級的“復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