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實名制“上路”:“一紙命令”遠遠不夠
來源:山東物流網 發布時間:2015-11-9 8:54
摘要:坐火車要實名,買手機卡要實名……如今輪到了快遞。離不開快遞的你,是否會習慣這一新的規定? 從11月1日起,我國快遞開始實行實名制,同時嚴格執行收寄驗視制度。當“千呼萬喚”的快遞實名制真的來了,消費者會否自覺遵守規定?投遞效率是否會因此降低?個人信息安全能否保障?一系列公眾普遍關注的問題,正在面對實踐的檢驗。
現場目擊:實在拗不過也不好強求
從1日起,郵政部門要求寄遞企業嚴格執行收寄驗視制度,對收寄物品一律先驗視、后封箱。在收寄過程中要提醒交寄用戶須遵守國家有關禁止寄遞、限制寄遞規定要求。同時,堅持“誰收寄、誰負責”的原則,明確收寄驗視責任。
1日下午,北京市申通快遞業務員劉溪像往常一樣在自己的片區收寄快件,但電瓶車寄件箱里包裹和實名制實行之前相比減少很多。“以前一個上午寄件能下20多單,現在只有10多單。”
劉溪告訴記者,影響工作效率的原因主要是快遞員要對每個寄件物品仔細查驗后當面封箱,還要督促和勸說寄件人填寫信息完整。“遇到較真的寄件人,還得費不少口舌解釋為何要求填寫身份證號碼等信息。”
位于長春市康平街的一處快遞集散站,申通、中通、韻達等公司的員工正在分揀各類快件。對于信函和小件包裹,快遞員通過當面檢驗后直接封箱分揀,較大件的包裹一律送往設有檢驗設備的站點查驗后封箱寄發。
“查驗需要的設備數量少且價格不菲,短時間內還不能大面積配發,所以暫時采用這種辦法提高營業效率。”現場的中通快遞負責人說,快遞實名制后,到快遞網點發大件包裹的寄件人,會要求其出示身份證并仔細填寫個人身份信息,而上門收發件則沒有硬性要求。
吉林省遼源市鴻遠物流公司總經理宋宇表示,民營快遞物流企業在鄉鎮一級的網點原本就不密集,一個站點一般也就兩三個人,要實現收寄件實名登記和嚴格查驗根本忙不過來。“農村地區收寄貨物量較小,很多企業為占領市場屬賠本經營。實行實名和嚴格查驗制度以后,成本肯定還會增加。”
“收發件要求寄件人填寫身份證號碼時,大部分人都很不主動。實在拗不過,我們也不好強求。”宋宇說。
四大隱憂:繞不開躲不過
快遞實名制無疑將帶來許多積極的效果,但也不乏隱憂。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今后在實踐中能否找到有效的應對措施,是確保快遞實名制真正成功的關鍵。
——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如何保障?
近年來媒體多次曝光有主流快遞公司內部員工涉嫌販賣客戶信息,快遞單號內容被放到網上公開售賣,價格從0.4元到2元不等。此外,還發生過有快遞公司因服務器配置不當導致數萬訂單信息泄露的問題,給客戶信息安全帶來了風險。
——成本增加、效率下降,快遞企業擔憂怎么“破”?
吉林省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秘書長孔茂華認為,開箱查驗、使用X光機掃描在增加貨物安全性的同時,也在無形中增加了快遞企業的運營成本,降低了運營效率。
——快遞實名制及相關查驗制度會否“走過場”?
相關信息顯示,為了確保快件寄遞安全,其實有關部門早在幾年前就推出了快遞寄運需要先驗視的規定,但在實踐中并沒有得到嚴格執行。
——相關細則和法規如何完善?
有消費者表示,快遞公司不是法定查驗證件的機構,沒有權利要求消費者必須出示個人身份證明。近日,福建一名律師因在寄件時被要求填注身份證號,將當地郵政速遞物流公司告上法庭并獲立案,起訴理由就是快遞公司要求填寫寄件人身份證號的做法沒有法律、法規或規章依據。
真正成功:“一紙命令”遠遠不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相關專家認為,很多發達國家快遞實名和可追溯的實踐經驗表明,實名規定并沒有影響快遞企業的效率,而嚴格收寄驗視制度則會隨著科技的進步而日趨完善和便利,今后需要增強技術性監管來處理和規避相關的風險。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快遞實名政策要想真正“落地”,單靠“一紙命令”還遠遠不夠,需要從國家立法、規章制度及政府支持等方面同步推進。
快遞實名制不應簡單將收寄快遞查驗、可追溯的“包袱”全丟給企業。快遞物流咨詢網首席咨詢顧問徐勇認為,在快遞企業增添查驗設備以及收寄件可追溯體系構建方面,政府應該給予相應的扶持。
孔茂華認為,目前國內快遞員從業隊伍素質參差不齊,行業自律同樣重要。可以參考世界許多發達國家快遞物流行業實行的“黑名單”制度。收寄件人郵寄非法違禁品、危險品,快遞企業或從業人員泄露用戶個人信息的相關行為,一經發現應被列入“黑名單”。
此外,有業內人士表示,快遞實名制要真正起到作用,除了相關法律、法規細則及時跟進,還需要逐步建立完善的社會誠信體系作為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