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最后50米梗阻”如何突破?
來源:山東物流網 發布時間:2016-4-5 9:15
網購已經成了絕大多數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在這個龐大的產業鏈條中,快遞是很重要的一環。
從理論上來說,快遞應該由收件人本人簽收,但事實上,因為送到時收件人不在等種種因素,派件員經常把快遞放在小區門衛、物業等處,收件人回來后再去領取。
這個看似簡單的代收過程,已成為快遞的“最后50米梗阻”——不少收件人去小區門衛、物業取件時,發現自己的快遞不翼而飛。
昨天是“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本期新聞CT 聚焦快遞的“最后50米梗阻”。
快遞在物業丟失成為“無頭案”
今年年初,家住西園路一小區的張姓業主網購了一箱價值1500元的奶粉,但快遞送到物業后就不知所終。張先生說,1月4日,收到快遞員通知說快遞放在物業了,由于平時也一直由物業代收,他也就很放心。但是第二天他在物業并沒有找到快遞,幾經聯系,快遞員堅持說快遞在物業。后來又適逢春節長假,此事也就耽擱了。
直到今年3月,張先生還沒找到自己的快遞,于是他要求物業承擔快遞丟失的責任。而物業認為自己沒有保管快遞的義務,為業主代收快遞也只是純粹的便民服務,而且快遞從來都沒有要求物業簽字收貨,物業只是免費提供場所堆放快遞而已,并不承擔保管義務。
后來警方介入調解,建議快遞公司、物業、收件人三方共同承擔,而物業堅持認為自己沒有保管義務,不應該承擔責任。目前物業公司法務部門在與快遞公司交涉。
無獨有偶。去年年底,市民周先生網購了一份生日禮物送給朋友,他在淘寶上買好了禮物后,直接填寫了朋友的姓名和住址。快遞信息顯示,這份禮物在三天后到達蘇州分撥中心,周先生提醒朋友注意查收,可一個星期后,朋友還沒有收到禮物,而快遞信息顯示已被簽收。周先生的朋友立即去小區物業服務中心查詢,發現快遞確實已被簽收,簽的是自己的名字,但筆跡不是自己的。
隨后,周先生多次與淘寶賣家交涉,每一次對方都回復“會讓快遞去查一下”、“快遞正在查,請耐心等待”。到現在已經過了近三個月,前兩天周先生再一次與淘寶賣家交涉,對方干脆不回復了。
大學校門外成快遞“集散中心”
大學生是網購消費的另一大主力人群,快遞的“最后50米梗阻”同樣困擾著他們。高校的安保部門拒絕快遞員進入校園,校門外由此成了快遞“集散中心”。
昨天11點左右,蘇州大學東門外,申通、圓通、中通等快遞公司開始“擺攤設點”,學校大門南側的一條人行道已經被各種快遞包裹占據,行人只能繞著“攤點”行走。申通快遞的兩名工作人員正在緊張地擺放各類大小不等的快遞件,一位姓倪的快遞員告訴記者,學生們的快遞很多,平時要有三四百件,雙十一、雙十二等特殊日子的時候,快件要達到近千件。一般到中午12點左右,學生們開始過來取件,場面很是壯觀。
小倪說,遇到下雨天就麻煩了,快件只能擺放到高架橋下面,學生取件要穿過一條車來車往的東環路,很不安全。快遞公司希望能夠在校園里開辟一塊專用場所,遺憾的是,公司曾經跟學校很多部門協調此事,但是一直沒有結果。
同樣的場面出現在蘇州科技學院江楓校區南大門。中午11點,各家快遞公司的“小哥”們開始陸續匯聚在大門外的鄧尉路人行道上,他們把快遞包裹卸到路面上,不一會,人行道上就出現了幾個亂哄哄的“雜貨攤”。
11點30分,下了課的大學生們走出校門,其中一部分學生直奔這幾堆“雜貨攤”,小哥們簡單地問了下學生的姓名和手機號碼,就讓他們自己尋找各自的包裹。學生小張告訴記者,自己班上的同學中,已經有三四人的包裹丟失,“快
遞公司說已經簽收,估計是被錯領或者冒領了。”
代收快遞,物業“里外不是人”
木瀆鎮一家商品房小區的物業負責人坦言,為業主代收快遞,很容易弄得“里外不是人”。
該小區的業主大多是白領階層,白天快遞送到時他們基本不在家,為了方便業主,物業提供了代收快遞的服務。通常,業主們來物業取件時,工作人員會要求對方提供姓名、房號等信息,然后與電腦清單核對,確認無誤后由工作人員到庫房里取出包裹交給業主,并要業主在存根上簽字。但“雙十一”等網購高峰季節,大量的快遞堆放在物業庫房里,工作人員根本忙不過來,于是只能讓業主自己去庫房里找包裹,“此時,包裹就被誤領、冒領。”該負責人說,物業不提供代收快遞服務,業主們有意見;提供了代收服務,一旦包裹出現差錯,業主們意見更大。
物業的代收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一批懶漢快遞員。按道理來說,快遞應該由收件人親自簽收,但現在,很多的快遞員為了省事,根本不肯把快遞送上門,快遞送到小區后,他們給收件人打個電話,如果收件人在家就讓對方下樓自取;如果收件人不在家,快遞員就把包裹放在物業,甚至連電話都不打,就把快遞放在物業,事后發個短信通知收件人前去領取,有時連短信都不發。送到物業的快遞,基本上都是快遞員“越俎代庖”幫收件人簽收的,簽名五花八門,最常見的是“草簽”或者“拍照簽收”。
為了規避風險,不少小區的物業已經明確表示拒絕代收快遞,特別是動遷小區。
“專業代收”能否破解難題?
白馬澗花園,住了數以十萬計的外來務工人員,每天都有海量的快遞送到這里,而該小區的物業不提供代收服務。
記者發現,在白馬澗花園,代收快遞已經成了一門生意。
一家開在底樓車庫里的小賣部的門上,貼著“代收快遞”的招牌。小賣部老板介紹,他加盟了“菜鳥驛站”網絡,“菜鳥驛站”為收件不便的網購消費者提供代收服務,“目前收件人在5天之內取件無需付費,但事實上,我每代收一件快遞可以賺五毛錢,這筆錢是菜鳥驛站的運營商貼補的。”老板表示,快遞送到他這里后,系統會自動給收件人發送一條信息告知取件密碼,收件人通過密碼來取件,因此,不存在誤領、冒領的可能性。這位老板透露,代收快遞的業務收入,抵得上這間車庫租金的一半。目前,全國的“菜鳥驛站”已經超過4萬個,覆蓋校園、社區便利店、物業、連鎖超市、郵局報刊亭等。
另一種智能代收系統,也已入駐蘇城的眾多小區。這種代收系統類似于超市的儲物柜,快遞員在派件過程中,在系統中輸入收件人手機號,掃描快件條碼,選擇大小合適的箱體,再放入快件,關閉箱門,確認完成本次投遞,收件人即收到短信提示。收件人在取件時,只需在屏幕上點擊“我要取件”,輸入短信中的提取碼將箱門打開,取走快件并關上箱門就可完成取件。整個取件過程不到1分鐘,安全又方便。一位物業負責人表示,有了這種智能代收系統,快遞員不用為了無人收快遞而往返奔波,物業公司不用為保管快遞花費更多的精力,業主也不用為快遞安全而擔心,一舉三得。
除了“菜鳥驛站”和智能代收系統,個人經營的單體代收網點也悄然出現。獅山新苑內的一家干洗店推出了快遞代收服務,干洗店幫小區居民代收并保管快遞,每次收費一元,收件人來取件時,要驗證姓名、手機號碼等信息。“目前還沒發生過差錯,萬一發生差錯,我們肯定要賠償,”干洗店老板說。
隨著專業快遞代收網絡的逐步完善,快遞“最后50米”的難題或許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