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匯報 發布時間:2021-12-27 9:32
記者 王嘉旖
使用智能手機,不同區域的老人其實是有不同偏好的。
郊區鄉野的老人愛用抖音,因為進入門檻相對較低、娛樂度高;即便是在同一城區,老人的鐘愛應用也各不相同,有的對“團購”樂此不疲,有的已將政務服務應用“隨申辦”玩得順溜……
也因此,同樣是針對老人的一堂智能手機課,就意味著內容重點各不相同,教授的方式方法也千差萬別——這需要“精工細作”。
在全市層面,作為今年上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長者智能技術運用能力提升行動”到年底將惠及近200萬人次,在年初設定目標的基礎上實現翻番。翻番以外,更重要的是,這堂涉及200萬人次的培訓課,基于調研正變得越來越“精細”,充分實現了按需供給。最終讓老人們學有所成、學以致用,真正提升他們生活的便利度,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化繁為簡,把“點一點”講清楚
志愿者黃青,長期在基層一線教授“為老手機課”,他發現:“同一套課件走天下”模式在老人這里行不通。若是在課前沒做過需求調研,很可能會形同“雞同鴨講”。
黃青舉例說,在農村地區,老人偏愛“過程簡單,最好只是‘點一點’的應用”。 “這也就解釋了抖音在他們中‘熱火’的緣由——農村老人大多文化程度有限,抖音的入門方式便捷,容易上手,家人們只需幫忙下載好應用,老人們感覺只要‘點一點’就能鏈接上精彩世界。”因此,在對農村老人“解鎖”就醫、出行這類偏復雜應用時,就需要化繁為簡,把關鍵幾處“點一點”講清楚,老人們就更容易接受。
上好一堂“手機課”,還需要對當地文化、生活習俗有所了解。嘉定工業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朱燕舉例說,老人們固守的“土地情結”,在為老服務上也有投射。譬如,一些老人認為,養老是家庭內部的事,請外人幫忙似乎反映了“子女不孝”。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信任志愿者。
因此,實踐中,“分層教學”在部分郊區很受歡迎。先教會那些接受程度較高的“小老人”,再由其帶動其他老人。鄉里鄉親幫一把,老人們適應起來更快。
同步改造,應用軟件也講“適老化”
上好一堂手機課,不僅是單向適應,更是一種雙向改造。
去年底,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方案》,專門提及諸多智能手機應用仍存在的種種“不適老”的障礙。譬如,界面交互復雜、操作不夠老年友好等。為此,上海在推廣“為老手機課”的同時,也在開發相關應用時注重適老化改造,以此破解老年人不敢用、不會用、不能用的問題。
打開“隨申學”小程序頁面,就是9個友好的“大方塊”。其對應的分別是醫療、商超、銀行、公共交通等高頻生活場景。服務方上海現代公益研究院負責人湯俊解釋,老年人對復雜信息的接受度有限,在設計應用界面時,往往越簡單越清晰越好。
今年入選上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后,手機課的內容也發生了新變化,從聚焦應用學習到更關注場景呈現。無論是課件設置、內容講解,都以老人日常出行遇到的高頻場景為依托, “一上來就拉近了距離感,讓老人感覺很實用”。
當下,“隨申學”已成為“為老手機課”的課程集合數據庫,未來還被寄予更高期待。《上海市數據條例》將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強調,提高公共數據社會化開發利用水平。未來,更多以場景切入的生活服務將造福老年群體。
關注安全,讓老人用得好信得過
與“為老手機課”相搭配的,還有一份精心設計的推薦名單——阿基米德、申程出行、上海藥店……可謂為老人“量身定制”,緊貼其“15分鐘社區生活圈”衣食住行所需。
這份推薦名單,源于上海民政部門牽頭的需求收集,最終入選項目大多是功能集中、使用高頻、老年友好的應用。以阿基米德為例,該應用切準了老人愛聽廣播的需求,也因此被“推薦”。
據介紹,部分應用能從同類應用中脫穎而出,靠的就是一支讓老人信得過的運營團隊。比如,申程出行,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獲得越來越多點贊,其背后也有相關部門持續的實時監管。
名單中,數字安全類應用入列,包括“國家反詐中心App”等。相關負責人解釋,主動為老年人網絡生活安全把關,全方位提升老年人的“數字素養”,最終讓老年人掌握數字生活的主動權,學會主動適應,讓數字技術真正服務于他們的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