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網 發布時間:2022-6-13 9:37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6月9日,中國最大的二手消費電子產品交易與服務平臺萬物新生(愛回收)集團發布《2021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簡稱“ESG報告”),這也是萬物新生集團上市后第二次發布相關報告。
萬物新生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陳雪峰表示,萬物新生2021年度的ESG報告首次引入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框架,梳理、整合、更新了20個重要ESG議題,這為制訂減排目標與系統化的行動方案打下基礎。
“我們堅信二手電子產品交易與服務行業與中國所制定的雙碳目標和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長期契合,也承諾將致力于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ESG水平,為消費者和商家用戶、循環經濟生態系統中的合作伙伴及股東創造長期價值。”陳雪峰說。
推動綠色發展,2021年減碳46.4萬噸
在今年的ESG報告中,萬物新生領先行業了采用生命周期評價(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方法,分析成交每臺二手手機的平均碳排放量,通過循環足跡公式(Circular Footprint Formula, CFF),披露了2021年內,集團成功銷售的二手手機的平均單臺碳減排貢獻為30.41千克,全平臺二手手機年內碳減排貢獻總量為46.4萬噸,相當于230萬畝城市森林一年的碳匯效果。
對于沒有二次使用價值的廢舊電子產品,萬物新生則選擇具有相關資質的處置機構進行環保處置,并全程監督其使用的處置技術、處置過程和最終的處置結果。2021年內,萬物新生共回收并監督綠色處置廢舊電子設備共計22.3萬臺,減少電子產品污染約35.7噸。
此外,ESG報告還介紹了萬物新生關于綠色循環產業鏈的建設。萬物新生集團將綠色可持續理念融入運營全過程,在產品回收、質檢、運輸及處置環節植入綠色基因,打造綠色循環產業鏈。具體來說,就是以大數據和標準化為核心,立足遍布全國的運營中心,逐步延伸、完善產業鏈上下游,形成多種回收途徑并行、線上線下同步、流通渠道因“場景”制宜的循環產業體系。
堅持技術創新,引領行業共贏
技術投入方面,萬物新生專注于打造自身核心技術壁壘,不斷增強自身研發能力,持續提高的科技化質檢能力和數字化供應鏈技術,實現多項行業領先的技術能力大范圍落地推廣,鑄造企業核心護城河。
ESG報告數據顯示,萬物新生2021年non-GAAP口徑下的研發費用為2.19億元,同比上漲50.6%,新增知識產權授權數量146 件,為公司的科技創新助力加碼。
二手3C質檢方面,與原人工+單體自動化設備“Matrix1.0”相比,萬物新生“Matrix2.0”實現了質檢流轉全流程自動化,完成了由“人工主觀質檢+半自動化”向“全自動化”的跨越,降低人工質檢帶來的誤差。“Matrix2.0”設備操作人員減少85%,人工輔助成本降低83%,質檢成本下降20%,質檢工作效率提升18%,進一步推動企業的降本增效。
2022年上半年,萬物新生自主研發的“拍照盒子3.0”具備流水線式并發處理能力,可同時對多臺手機進行外觀檢測,通過融入AI算法,僅需20秒即可精準定位并檢測出30余種外觀缺陷,準確率達到99%以上,是二手機品質定級的重要依據,大幅度提升了非標產品品質量化的可操作性。
為了實現更靈活的應用場景、可自動化擴展、降低成本,萬物新生還開發出小型“X-Ray”系統,目前第一批3臺小型“X-Ray”系統于2022年2月投入試運營。
除了將先進技術應用于集團運營層面,ESG報告還透露,萬物新生集團積極構建合作伙伴關系,為商家提供一系列經營解決方案,引領二手3C循環經濟的發展。截至目前,萬物新生集團打造的二手電子產品質檢標準已經獲得行業30余萬商家的認可。
以人為本踐行企業責任,公益助力社會美好新生
堅持以人為本,持續關注員工健康與安全、權益保障、培訓與職業發展,也是萬物新生ESG報告的重點內容。
萬物新生不斷完善員工激勵機制與福利政策,通過“傾聽官”“吐槽會”等對話平臺,提升員工幸福感與歸屬感。疫情期間落實辦公及運營場所防疫保障,并為上海居家隔離的員工發放生活物資提供安心保障。
此外,萬物新生集團還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在鄉村振興、科技普惠及社會公益中做出重要貢獻。集團積極投入社區建設、賑災救助、教育支持等慈善公益工作,包括聯合中國扶貧基金會為2021年鄭州遭受水災的學校捐贈505萬元教育援助,為青海省福利學校的孩子送去經消毒整理的閑置衣物,2022年為上海市捐贈防疫物資及二手手機用作核酸信息采集設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