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快遞業:不能不說的四個秘密
來源:山東物流網 發布時間:2015-7-21 9:20
商丘市主要快遞品牌企業標識:
2014年的雙“11”,當絕大多數人不斷刷新網頁,獵奇般地關心著跟自己沒有半毛錢關系的網購成交數字是否刷新歷史紀錄的時候,神一般的土豪馬云卻淡定地說:“我不關心成交量是多少個億,我只關心快遞大哥能不能把這些訂貨送到。”
當然這并非馬土豪一字不差的原話,他也沒有低調到(至少我現在還沒聽到)喊哪個快遞員為大哥。但他說的下半句“我只關心快遞……”我相信真的是發自肺腑。因為網絡訂單的成交與否是跟快遞的簽收率直接掛鉤的,支付寶不以你點擊下單作為付款的結束動作,而是以客戶點擊“確認收貨”或不點擊“退貨”為最終依據。
說到這里,如果你百分之百聽懂了,證明你是個成熟的網購愛好者,那就請聽我娓娓道來;如果你沒聽太懂或似懂非懂,那么,也請你拿出科普愛好者的好奇心惡補一下快遞常識,因為無論你拒絕還是接受——
你和快遞之間那場不離不棄的愛情終將發生。
秘密之一:商丘有多少人在用快遞?
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3.61億戶。
2014年,我國快遞業務收入完成2040億元,快遞業務量已連續46個月累計同比平均增幅超過50%。
2014年,我國快遞業務量達140億件,同比增長52%,躍居世界第一。最多的一天,有超過1億件快件在寄遞途中。
這些是截至2014年年底的數據,權威數據僅統計至此,數據雖然枯燥但卻充分能說明問題。僅2014年一年,平均1個中國人使用過10次以上快遞服務。
快遞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當大家對一種產品或者服務的依賴越來越離不開,那這種產品或服務就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如二鍋頭對于北京人、如拉面對于蘭州人……而快遞,是全國人民的必需品,自然包括商丘人民。
同樣是截至2014年年底的數據:2014年度,我市快件攬收量累計完成1250萬件,業務收入1.4億元。
如果只算城區人口,人均使用快遞的頻次率高于全國水平,如果用全市人口計算,人均不足2次。后一種計算結果側面說明全國各地區快遞服務業發展水平的不均衡,也說明商丘存在的差距,這是后話。除去青年人比例、網絡覆蓋率等因素,對已經形成網購習慣的商丘人民來說,對快遞服務的依賴性還是很高的。
在波瀾壯闊的雙“11”大戰中,商丘人民同樣作出了突出貢獻。
2014年雙“11”,快遞企業日處理快件31.1萬件,這樣的處理量從11月13日持續到11月19日,盡管在雙“11”前一個月,各大快遞公司早早已經招兵買馬,應對高峰,但激戰正酣時,現有的分揀場地還是略顯吃緊,一個適合的操作場地千金難求。
“不過還好,商丘還沒像一些城市那樣出現‘爆倉’,但緊繃的神經一直未敢松懈。”這是一位快遞企業負責人百分之百的原話。
秘密之二:誰派出的民營快遞第一單?
追溯商丘民營快遞的源頭,或者說是起步階段,不得不提兩個人。
一個是上世紀90年代末第一個觸摸到快遞末梢神經的朱聯合。
此人大學畢業后分配到鄭州中遠集團工作,在進出口運輸行業積累了幾年經驗后,1996年回到商丘創辦了遠洋貨運,也就是現在的韻達快遞的前身,遠洋貨運主要業務是海運,貨物出港入港集中在青島、連云港、上海等幾個沿海城市,商丘的皮革、鋼卷尺、罐頭等出口商品通過朱聯合的運輸線路發往這些城市的港口,然后遠銷海外。
手握數條貨運線路,鄭州一些城市剛剛興起的快遞企業找到朱聯合,想通過他派送一些沿海城市的快件,對于朱聯合來說,一輛數噸的貨車塞幾件快遞是極其方便的事,何況還能額外增加利潤,便半推半就地把小紅馬、大田、韻達等幾大快遞品牌的經營權攬入懷中。
朱聯合的主業也就是海運越做越大,快遞還剛剛興起,商丘甚至沒有派出的快件,所以,朱聯合如今也不能確切地回憶起他的第一單快遞,至2008年,如小紅馬、大田等快遞企業漸漸淡出行業視線,快遞整個行業前景仍模糊不清,于是,朱聯合遠走上海拓展海運業務,為一起打拼數年的胞姐留下了商丘遠洋速遞服務有限公司,也就是現在的韻達快遞。
就這樣,帶著第一單快遞的懸念,筆者找到了第二個不得不提的人——張朝文。十幾年時間,張朝文見證了商丘快遞業的發展歷程,自己也從不足30平方米的小門面堅守到現在的行業領頭羊。
給張朝文打電話提出采訪的時候,他正要上高速,最近他正在全國各地跑,為了考察學習外地城市電商快遞結合、協同發展的先進經驗。用他的話說,“快遞發展太快,尤其是這幾年,場地總是不夠用,一年搬一次家,太累也太耗成本,想建個電商快遞園,一是和電商協同發展是必然趨勢,再者,不想再搬家了。”
張朝文不是商丘人,老家在徐州新沂,說話干凈利落,記憶力也很好,談及當年創業的情景,張朝文唏噓不已。新世紀初,他和愛人來到商丘創業,看中的就是商丘的區位好,搞快遞有優勢。2004年6月,在原白云廣場附近,申通速遞服務部掛牌營業。營業面積很小,張朝文開始摸著石頭過河。那時,國企郵政仍然一家獨大,寄遞市場幾乎全被綠色覆蓋,民營快遞整體較弱,剛開張的申通速遞服務部門可羅雀,每天只能接一兩個件。
談及第一單快件,張朝文記得很清楚。
2004年6月15日,申通速遞服務部接到了第一單生意,一封由商丘寄往焦作的快件,收費15元。那時的申通還沒有自己的干線運輸車輛,只能依靠搭客運汽車的順風車完成快件運輸。張朝文騎上自行車來到長途汽車站,把快件交給司機,售票員收了張朝文20元錢。
第一單生意,不僅沒有賺到錢,還賠了5元,生意就這樣開張了。
秘密之三:誰在監管快遞市場?
快遞市場的監管部門是郵政管理局,我市對應機構就是商丘市郵政管理局,是中央垂直的政府監管機構。
各級郵政管理局的成立,伴隨著自上而下郵政政企改革的步伐。
2007年1月29日,國家郵政局與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掛牌成立,中國郵政政企分開。
國家郵政局同國家民航總局改由交通運輸部領導,國家郵政局成為副部級的郵政行業監管機構。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則暫由財政部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義務,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800億元人民幣,成為國有獨資的副部級重點中央企業。
2006年9月12日,河南省郵政管理局正式成立,并于2007年3月1日和當日成立的河南省郵政公司同時對外揭牌,原河南省郵政局被撤銷,標志著河南郵政政企分開工作基本完成。
2012年11月15日,商丘市郵政管理局揭牌成立,從而結束了2005年郵政體制改革、政企分開后市級郵政管理機構缺失的歷史。按照國家的部署,在市郵政管理局成立之后,中國郵政集團公司設在市的郵政企業不再使用“郵政局”的名稱,已更名為“郵政分公司”。
嶄新的郵政管理局,雖然年輕但國家賦予的責任重大,肩負使命光榮,郵政管理局的職責不僅僅監管快遞市場,還有更重要的使命。
在商丘市郵政管理局的監管職責上有很重要的一條:監督管理本地郵政市場(快遞市場、郵政用品用具市場和集郵市場)及郵政普遍服務和機要通信等特殊服務的實施。
其中,需要重點解釋的是什么是“郵政普遍服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第二條有明確規定:
“國家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郵政普遍服務。郵政企業按照國家規定,承擔提供郵政普遍服務的義務。”
“本法所稱郵政普遍服務,是指按照國家規定的業務范圍、服務標準和資費標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所有用戶持續提供的郵政服務。”
《萬國郵政公約》第一條明確規定了郵政普遍服務,“即以合理的價格在領土的每一角落提供經常、優質的基本郵政業務。”通俗地說,就是在中國境內,哪怕是外國人,都有收信、寄信的權利,且必須送達,并要按照國家規定的服務和資費標準執行,這就是“普遍”的意義。承擔這個責任的就是郵政企業,歷史上,人們稱之為“郵政局”。
除金融業務外,郵政企業的大部分業務,包括重中之重的“普遍服務業務”也是郵政管理局監管的范圍。
秘密之四:商丘有多少家快遞網點?
據商丘市郵政管理局統計,截至2015年6月,我市共有快遞品牌18個,共有法人企業及分支機構125家,從業人員約3000人。
快遞企業按照企業性質主要分為兩類,
一是國有快遞企業:郵政速遞公司ems;
二是民營快遞企業:順豐速運、申通快遞、圓通快遞、韻達速遞、中通快遞、匯通快遞、天天快遞等。
隨著快遞市場對外資開放,新的快遞品牌會不斷進入我市。
2014年9月24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開放國內快遞市場,明確指出快遞業是物流業中的領軍者。
總理對快遞行業格外關注,有兩個鏡頭尤其被大家津津樂道。
2015年1月27日,李克強總理到西安市肖里村的西安順豐速運有限公司看望慰問快遞員工,并稱快遞業是中國經濟的“黑馬”。
2015年3月1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后,李克強總理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會見中外記者時說:“我很愿意為網購、快遞和帶動的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做廣告。因為它極大地帶動了就業,創造了就業的崗位,而且刺激了消費,人們在網上消費往往熱情比較高。”
快遞行業從無到有,從萌芽期在夾縫中生存到如今成為服務業炙手可熱的新星,經歷了10年左右的時間,對于從業者來講,10年是一個漫長的堅持,但對于一個正在高速成長的行業來說,也許它還沒有過嬰兒期,還不成熟,還需要呵護和培育,甚至一定還會伴有成長的疼痛。
據有關部門推算,到2020年,商丘市快遞業務年收入將達到8.5億元,業務量達到1.2億件,年收入達到1億元的企業3個,行業從業人員達到2萬人。
這些,我們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