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千尋生活 發布時間:2018-4-8 8:34
隨著國家"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雙創"戰略推向深入,縣域電商將迎來發展的春天。而如何構建符合縣域特色的電商體系,已經成為地方政府謀劃的重要課題。除了從思想上深刻認識電子商務對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了解縣域電商的發展趨勢,還應該積極學習借鑒成功的縣域電商模式和發展路徑。
電子商務對縣域經濟的積極意義
通常情況下,人們總是把電子商務等同于網上購物。而實際上,電子商務應用范圍非常廣,可以涉及各行各業、各個領域,形成"互聯網+ "的百花齊放發展格局。
電子商務對于縣域經濟轉型發展的價值日益顯現,一方面可以促進縣域農業、制造業的優化升級和現代服務業的創新發展,對于調整縣域產業結構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電子商務進入農村,能讓農民返鄉創業就業,推動農民在當地實現城鎮化,同時可以拉動消費,形成新的增長點。具體表現在:
一是可以促進縣域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電子商務是以消費者為中心,通過互聯網平臺打通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交易障礙,使交易雙方直接溝通和買賣,這樣就把農民原先盲目的生產逐漸轉向依靠市場需求來定位,拿到訂單再生產,從根本上避免了賣難的問題,這就是"逆向農業"。而且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開始指導農民生產,進入育種、栽培、施肥、灌溉、收割等多個環節,倒逼"精準農業"形成。
安徽省績溪縣于2014年3月推出全國首例私人定制農場項目--"聚土地",用戶只要提前訂購一定數量的土地份額,每個月能夠收到土地產出的蔬菜水果,并免費到當地住宿旅行。項目發布短短5天時間,曝光點擊次數合計達5億次,參與購買人數達到3500多人,總計銷售土地465畝,項目銷售額228萬元。通過土地流轉、返聘務工和提供農家樂餐飲,農民每畝土地增收達2000余元。
二是可以促進縣域產業轉型升級。
201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強一二三產業融合,"第六產業"呼之欲出,電子商務恰恰是推動縣域三產融合的有力抓手。電商在縣域的發展不僅是滲透到傳統產業之中,而且能引發深刻的產業變革,甚至催生出新的業態和模式。比如農產品上網,電商可以帶動配套的生產、加工、儲藏、物流和電商服務業的發展,增加了就業和收入,為縣域經濟注入新活力。在生產制造方面,個性化消費需求倒逼柔性化生產,使按需獲取制造資源成為可能。以服裝業為例,"小批量、多款式、快速反應"成為普遍的市場需求,有別于傳統服裝業的大生產方式。
三是可以推動縣域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根據阿里研究院發布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白皮書(2014)》,截至2014年,阿里平臺上,經營農產品的賣家數量為76.21萬個。電商創業,門檻低,收效快,只要一臺電腦,一根網線,注冊一個淘寶賬戶就能開張。特別是農村淘寶合伙人模式,吸引大批青年返鄉,成為縣域經濟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最活躍因素,同時大大增加了農民收入。
黑龍江明水縣農村淘寶合伙人喬衛齊畢業于蘭州大學核技術專業,盡管獲得了北京戶口但仍然選擇回鄉創業。2013年,他在淘寶網上注冊了"對面小城"淘寶店,通過網店銷售農產品。2014年,小店銷售額突破了100萬元,帶動了村里11戶農民種植黑豆、綠豆等雜糧500余畝,促進農民每畝地增收300多元。2015年,為滿足網上市場需求,他與121戶農民簽訂了1400畝雜糧、水稻購銷協議,聘請了8名員工,進一步擴大了經營規模。小喬說:"大學生在大城市里猶如滄海一粟,難以尋覓到自己的位置,而小地方卻有著廣闊的大舞臺。"
四是可以開拓縣域消費市場新增長點。
盡管農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逐年提升,但農村消費環境還不盡如人意,電子商務的"下沉"則為農民購物提供了便捷通道,并逐漸引導農民形成網絡購物的消費習慣。研究表明,消費者通過網絡零售消費的100元中,約61元是替代性消費,也即從線下消費轉移到了線上;但是另外的39元,則是因網絡購物的刺激而產生的消費增量;而三四線縣域地區的網絡零售對于擴大消費、拉動內需的作用則更加突出,新增消費占了57元。目前,許多地方,已經出現了專門為村民代理網絡購物的代購客,一般成功購買后收取一定的服務費。農村巨大的消費潛力正被電商這個新抓手開掘和釋放。也正因為如此,許多電商企業和互聯網企業積極開拓農村市場,興起了一輪下鄉熱潮。
縣域電子商務發展呈現新動向
從2003年到現在,縣域電子商務經歷了由無到有、由自發到自覺、由草根到組織、由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在"互聯網+"政策出臺以后,帶來了政策環境的變化。電子商務平臺公司紛紛進軍農村市場,截止到2015年12月9日,農村淘寶已經在22個省、202個縣落地。京東也在推動京東幫服務站,達到了1200家。包括蘇寧在內的很多互聯網企業、零售企業也在進軍農村的電商。
淘寶村在呈現爆發式增長,2009年只有3個淘寶村,2013年為20個,2014年達到212個,2015年已經突破780個。淘寶鎮(指三個村連片在一起形成的產業群)也出現了一個井噴式增長,2014有19個淘寶鎮,2015年已經達到了71個。
從小賣部版本的1.0模式,到農村淘寶合伙人的2.0模式,實現了高素質化、專業化、團隊化。合伙人均收入2000-3000元,最高超過萬元,吸引大批青年返鄉創業。陜西延長招30個合伙人,報名7900人,1200人從外地返鄉,熱度超過國考,反映了今天農村電商繁榮的景象。
縣域電子商務的園區開始崛起,原先生產廠家、網上商家和服務商是分散的、個別的、獨立的,現在開始進入園區聚集,進行線下線上的互動和協作,聚集的效果使得知識和經驗傳播成本,交流的成本大大降低,從而帶來了一個快速的、產業化的集群。根據阿里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電子商務園區發展報告(2014-2015)》顯示,截止到2015年3月份,全國電子商務園區數量超過510個,遍布于29個省市自治區、超過110個城市。電子商務園區數量最多的10個地級城市依次是:杭州、金華、廣州、溫州、臺州、上海、紹興、深圳、寧波和泉州。
通過觀察發現,縣域電商發展目前表現出一些新特征:
第一,縣域電商規模化。2014年銷售額過億的淘寶縣數量超過300個,很多中西部的縣,包括四川的郫縣、陜西的武功,整個縣的銷售額突破1個億。電商特色縣大批涌現,每個縣都有自己特色商品涌現,如河北的青河以毛衣毛線為主,江蘇綏寧以床、電腦桌為主,福建安溪以茶葉為主,福建順德是茶具,陜西武功以零食、特產為主。
第二,縣域網購加速普及化。縣域這一層級的農村網絡消費,增長速度已經超過了城市,達到18%以上。
第三,移動端消費釋放縣域購買力。"雙11"移動端滲透率前10位全部來自中西部,這表明移動化的普及給今天的農村帶來的機會甚至超過城市的機會。千元智能手機就可以通過互聯網把人與人、人與物連接起來,把商品供應和消費連接起來,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第四,縣域電商模式呈現多元化。每個縣城都在因地制宜創造自己獨特的模式,這些模式呈現百花齊放的格局。譬如有遂昌模式、桐廬模式、清河模式、武功模式、通榆模式、沙集模式、于都模式、成縣模式等。每個縣的電商發展,可以借鑒其他縣的有益經驗,但不必完全拷貝其他縣。
第五,生態化發展。在縣域電商發展中,重要的不是形成單個的賣家或者單個政府的推動,而是整個生態服務體系的形成,譬如產業園的聚集,以快遞、倉庫、客服、培訓、攝影、模特等各種新興業態的涌現,構筑了農村電商發展的一個生態系統。形成生態化將是縣域農村電商的升級方向。
第六,政府的觀念轉變和行動落實進一步加快。政府逐漸認識到,發展電子商務,不能高高在上,需要彎下腰來,與企業、草根創業者共同推動電商的發展。發展好的縣域電商,基本都是縣的一把手在大力推動,這是非常重要的。
縣域電商的風生水起只是近幾年的事情,在應對發展新常態的過程中,電商作為一種新的發展路徑逐漸進入各地發展的視野,到2015年終于呈現全面暴發之勢。
為什么縣域電商似乎一夜之間成為縣長們熱議的話題?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傳統縣域經濟發展面臨轉型的壓力。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財政支出壓力增大;招商引資的土地、環境約束越來越嚴,產業轉移承接困難;經濟轉型升級面臨基礎設施、金融環境、人才支撐等現實制約;經濟要素流出格局沒有扭轉,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信息化難以同步。在此情況下,縣域經濟的發展確實需要新元素、新動力,而電商經濟確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后逆市而漲,發展十分迅猛,并加快向縣域滲透,恰好為縣域經濟發展轉型提供了新動力。
另一方面,是已經實踐的縣域電商帶來了成功經驗,展示了縣域電商的現實潛力。簡而言之,電商帶給縣域經濟的五大積極影響,一是民生新福祉,讓農村群眾享受到了信息化的紅利;二是消費新熱點,讓中央農村工作提出的開發農村消費市場有了現實可能;三是創業新載體,讓農村青年返鄉創業有了好的載體;四是增收新渠道,以電商促進農產品銷售增加農民收入;五是轉型新動力,以電商為切入點推動經濟發展轉型升級。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縣域電商風生水起,一時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競爭新亮點,一大批縣長們挽起了袖子,甩開了膀子,準備大干。值得注意的是,縣域電商的發展是在沒有成熟理論指導的情況下推進的,"摸著石頭過河"成為一種普遍狀態,但再蹩腳的實踐也比生硬的理論強,竟也逐漸摸索出一些可行的路數來。到2016年2月《互聯網+縣域:一本書讀懂縣域電商》出版之際,已經有20個縣可以初步梳理出成型的縣域電商發展心得了,又應了常說的那句話,形勢比人強。
據數據監測顯示,農村市場成為電商戰略發展的新重地。目前農村電商市場包括:1)平臺電商:農村淘寶、京東、拼多多、中國惠農網、蘇寧、有種網等;2)農資電商:農商1號、田田圈、云農場、七公里、農一網、草帽網等;3)農產品電商:買菜網、優菜網、美菜、鏈農、優配良品、小龍女、本來生活、中糧我買網、沱沱工社、胡須先生、食得鮮、大茶網、雙安智農、云之鮮生、一畝田、凍品在線、鮮搖派等;4)網絡品牌商:三只松鼠、百草味、小雞啄米、新農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