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2019年快遞最后一公里峰會”在北京舉行,會議以“聚智末端 洞見未來”為主題,就快遞“最后一公里”多元化、智慧化和綠色化等話題展開深度探討,國家郵政局副局長劉君致辭。 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快遞產品負責人樊軍受邀出席并發表“聚焦末端智能生態建設”主題演講,圍繞京東快遞的實踐和布局,闡述在智能商業時代的趨勢下,“最后一公里”技術革新、生態協同、綠色發展的重要特征,及在驅動末端變革中的核心作用。
5G引領最后一公里技術革新突破 峰會上,國家郵政局、國家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等政府部門和行業多位嘉賓,從不同維度研判快遞“最后一公里”的發展趨勢和政策走向。伴隨著5G、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成熟,智能商業時代即將來臨,與之緊密相連的物流行業也面臨變革。在場景多樣化的未來,如何利用新興技術,保障每件包裹的精準送達? 在樊軍看來,驅動末端變革的核心將圍繞智能、生態、綠色的方向發展。 “在智能方面,5G將引領最后一公里技術革新突破,”樊軍說,京東物流在智能技術方面不斷探索和應用,今年3月在上海嘉定率先建設國內首個高智能、自決策、一體化的5G智能物流示范園區。 樊軍認為,智能技術的發展,使未來最后一公里的變革呈現運營自動化、決策智能化和服務個性化的特征,以運營自動化為例,京東配送機器人已在國內二十多個城市落地運營,并在長沙、呼和浩特、貴陽先后建立了智能配送站,開創了專門為配送機器人打造配送站的先河。 此外,通過運力平臺的搭建、AI技術的動態路區規劃、資料智能檢測工具的使用等,可減少中間環節使車輛使用率提升40%以上;自動繪制并推薦最優路區,提升站點25%的派送效能;推薦最優配送順序,在保證履約的同時,降低配送路徑長度20%;用智能算法輔助基層管理者縮短資料審核時間,將審核效率提升了50%以上。
智能技術的應用讓服務更為個性化。“今年暑假,我們在為高校投遞錄取通知書的時候,部分采用了‘雞毛信’功能,”樊軍說,“雞毛信”是京東快遞今年新推出一項服務,在包裹上增加智能追蹤器,將貨物位置信息實時上傳至IOT云平臺,消費者可全面了解包裹定位與移動軌跡,保障寄件過程更加安全、透明。 在錄取通知書投遞期間發生了這么一個故事:鞍山市實驗中學的王同學今年被這所大學錄取,但他在預留的地址只模糊地填寫了“鐵西區十二街道XX號”,其實在遼寧省有兩個鐵西區,一個在沈陽市,另一個在鞍山市,王同學發現后緊急聯系到京東快遞,客服人員確認寄送地址無誤后告訴他雞毛信是可以實時查詢貨物在途軌跡的,因為信件中嵌入了智能追蹤器。當王同學如期拿到錄取通知書后,跟快遞小哥說:“實時追蹤通知書路徑與位置這功能也太牛了吧,感覺超贊的! ”
分布式場景推動末端生態協同發展 “社交經濟的發展,消費者需求的個性化趨勢,使行業必須轉型走向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發展模式,也將推動末端生態協同發展,”樊軍說,京東快遞在豐富消費者末端購物體驗方面做了很多創新與努力,如在終端場景創新方面,已經演化到基于不同配送范圍的多種末端分布式配送場景,如送貨到家、快遞柜、便民點、星配站、校園派、智配中心和前置倉等,服務于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京東快遞不斷提高末端服務能力,目前已覆蓋中國所有的行政區縣以及55萬個行政村,覆蓋99%的中國人口,90%的訂單在24小時內完成交付,并與騎手數量達到百萬級的戰略伙伴達達合作,與沃爾瑪、酒便利、屈臣氏等零售商庫存打通,帶來體驗和效率的極大提升。 在綠色可持續發展方面,京東快遞不斷通過技術升級向消費者傳輸有責任的消費理念,在耗材生產與回收、減少汽車污染及愛心捐助三個方面不斷努力。通過青流箱、可循環生鮮保溫箱及生物降解包裝袋投放等舉措,減少一次性快遞垃圾2.7萬噸;通過紙箱回收與原包直發等模式減少使用紙張超過近100萬噸;在全國近50個城市替換自營新能源物流車5000多臺,設置充電終端1600多個,減少碳排放。 “以終為始,以行為知。”樊軍表示,京東快遞將通過不斷洞察物流行業及相關領域的發展趨勢,堅持以變革終局為起點,以為社會、行業及消費者的價值為驅動,不斷踐行京東物流的使命。